甘肃高原夏菜:在发展中谋求升级

07.08.2014  10:20

      随着我省高原夏菜批量上市,榆中县定远镇、三角城乡一带的大小蔬菜批发市场也日渐忙碌。

  每天早上7时,坐落在定远镇的兰州金星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冷库就开始了一天的交易。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就来到冷库院子里,看行情、谈价格、装货、运输。客商云集为周边菜农带来了商机,一车车新鲜蔬菜由农用三轮车载着,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

  在高原夏菜的总盘中,金星公司的冷库只是冰山一角。每到蔬菜销售旺季,在我省榆中县、红古区、靖远县、甘州区、凉州区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像这样的交易每天会持续到午夜12时左右。仅榆中县周边的冷库一次性库容量,就达到了140万吨。

  伴随着现代商业的快节奏,高原夏菜正一步步走向全国,甚至迈出国门,走向更大的市场。

  影响不断提升

  高原夏菜的种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种植范围仅包括兰州市榆中县、红古区、皋兰县一些乡镇。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的高原夏菜种植范围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高原夏菜产地已经由过去兰州周边扩展到半径500公里的广大区域,西到张掖、北到银川、南至陇南。”省农产品营销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滕怀远说。

  蔬菜产区面积的扩大,在促进增产的同时,也有效拓展了高原夏菜的辐射面积。

  据统计,全省高原夏菜外销量已由发展初期的不足1万吨增加到去年的450多万吨,高峰期单日外销量达到6000吨;产品由4-5个增加到20多个种类;外销区域由主要的几个大城市发展到现在的8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供菜产区由兰州的榆中、红古、皋兰等几个县到现在覆盖省内主要蔬菜产区,并辐射青海、宁夏、陕西,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蔬菜生产、供应和批发集散地。

  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菜农收入不断增加。

  “我家有9亩地,种了大白菜、娃娃菜、红笋。这些年蔬菜行情好,卖菜也方便。像我每天吃罢饭,过来交一车菜,一两百元就到手了,一亩地收入七八千元不成问题。”谈到自己的蔬菜生意,榆中县三角城乡华家营村村民丁进兴致勃勃地说。

  不仅种植蔬菜,不少有实力的农民也加入了蔬菜冷藏、贩运的行列,丁进的儿子就拥有蔬菜冷库。

  “我种菜,两个儿子收菜、贩菜,老大收来的菜主要往广东虎门销,老二儿子收的菜主要往杭州、徐州发,日子还过得去。”两个儿子事业有成,谈及他们,丁进兴致更高了。

  除了交售、贩运蔬菜,到各蔬菜批发市场打工,也成为蔬菜产区周边农民增收链上的重要一环。由于市场的发展对蔬菜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应运而生。目前,剥菜已成为周边农民新的增收渠道。

  “我家有4亩5分地,种了娃娃菜、大白菜、莲花菜、菜花,平时我们两口子种菜,到销售旺季,我就到市场上来打工,主要干剥菜,就是拿刀把白菜有伤、或者有点烂了的地方去掉。剥一颗菜可以挣一毛二,旺季的时候,每天随便剥个一千多颗。”榆中县三角城乡王家营村村民梁红玉说。

  与梁红玉一样,如今,男人在家种地、卖菜,女人们到附近的蔬菜市场打工挣钱,已成为周边农民增收的主要模式。每年,这种在家门口打工的模式,可以从6月初一直持续到10月底。

  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我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2013年,我省高原夏菜外销产值达120亿元,菜农收入较上年增加50%以上,核心集散地榆中县菜农平均每亩收入6600元以上,年季节性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5万人以上,务工收入达9亿元。

      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高原夏菜辐射半径日益拓展,产业规模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品牌影响力也逐步扩大,但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正是制约我省高原夏菜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众多问题中,市场主导力弱是最突出的。

  今年6月初,我省9个主要品种的高原夏菜产地平均收购价格1.58元/公斤,较去年同期每公斤下降了1.04元,降幅达39.69%。

  “今年前半年气候比较低,导致高原夏菜收获期推后,南方蔬菜销售期延长,冲击了高原夏菜市场,导致前期价格低迷。”谈及今年高原夏菜批量上市初期的跌价,兰州金星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新洲说。

  尽管这只是高原夏菜批量上市前的一个小插曲,但高原夏菜在市场主导力方面存在的短板依然暴露无遗。

  “其实这都是规律了。每年,如果气温普遍低,全国蔬菜种植面积大,南方蔬菜销售期延长,高原夏菜价格必然销量减少、价格下跌;反之,如果南方遭受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高原夏菜必然价格暴涨。此外,高原夏菜的价格销量,还主要取决于云南、山东等蔬菜大省的产量、气候、上市品种这些因素。”贾新洲进一步解释道。

  尽管高原夏菜已成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6至9月主要的蔬菜消费对象,但由于品牌、包装滞后,难以通过价格体现出其优良品质;受气候影响过大、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高原夏菜市场主导力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

  产业链条松散,竞争力低,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以榆中县为例,高原夏菜企业多以建冷库、收租费为主,经营模式单一,在产业链中只起到了中介与服务作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不强,这些因素,都导致其带动能力有限。

  对此,贾新洲认为,并非企业不愿发展,而是政策方面的制约太多了。

  “就拿我这里来说,现在蔬菜出口前景非常好,但要出口就要走高端市场,就要包装、搞深加工。比如脱水蔬菜和真空冻干蔬菜,要做这些,就得有厂房、资金,可是,我们虽说干的是农业项目,但批地时却要按工业用地批,跑手续非常困难;资金方面,虽说我们有冷库、有市场,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抵押物,贷款很难,企业融不了资怎么发展呢?”贾新洲说。

  贾新洲所言非虚,由于受到用地指标的限制,大多数蔬菜企业用地性质为集体建设用地或农业用地,这使得企业既不敢进一步投资,也无法通过土地质押获得银行贷款,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无力从事蔬菜经销,大多数企业只能依靠出租冷库和销售包装材料维持经营,导致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此外,由于高原夏菜的产地已辐射外省,企业间货源的竞争已经显现。由于周边省份的支持力度很大,发展速度很快,我省菜农赴宁夏、青海等地包租生产和经营也已有一定规模。这些都对我省高原夏菜市场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如果不转型,高原夏菜有丧失优势或被替代的风险。”滕怀远警告道。

  转型机遇难得

  尽管制约因素很多,但高原夏菜产业转型发展的机遇也一样难得。

  对此,滕怀远认为,我省应当形成冬季集全国卖西北,出口中亚;夏季集西北卖全国,出口东南亚的发展思路,以此促使高原夏菜转型为高原蔬菜,由季节性经营转变为全年经营,以服务整个蔬菜产业。

  “要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变为主抓国内市场,同时培育出口市场。以中亚国家为例,那里蔬菜基本依赖进口,且菜价为国内的4倍,一颗甜椒就可以卖到5至6元。而且,目前甘肃省农产品出口中亚服务平台已经开通,设施蔬菜集散后出口中亚成为可能。今年起重点突破中亚市场,大有可为。”贾新洲建议道。

  此外,滕怀远认为,应尽快由单纯服务省内产地转变为服务西北产地,实现基地建设突破;改变松散和单一租库的经营模式,谋求产业基地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培育,向现代实体企业突破;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引导生产和经营性技术的输出,培育新的产业实体,增加产业就业人群,从而大幅和稳定增加甘肃菜农收入。高原夏菜主要集散地榆中县应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和省政府批复建设兰州高原夏菜产地交易市场的历史机遇,突出市场的产业主导地位,统筹城市菜篮子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关企业积极转型发展,做大做强主业,为全省菜农持续增收做好支撑。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施和市场不仅有利于经销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对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省内企业及主产区应及时抓住这一机遇,谋求高原夏菜产业转型突破。”滕怀远说。(记者孙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