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几点认识

15.04.2016  14:25

  中国兰州网4月15日消息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上推动非公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甘肃非公经济发展正在加速前行。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达到8.1%。其中非公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3万户,同比增长16.3%,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占经济比重达到了45.8%,实现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的60%以上。甘肃省民营企业为全省经济发展贡献较大,但是较之全国平均水平还远远不足,企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困难,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进一步促进甘肃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向细分市场要机遇

  经过三十余年要素投入型增长,中国经济整体上正在告别传统增长模式,开始全面进入新型增长路径。其特点有三:一是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易于发现和界定的需求市场几乎“全部填满”,过去长期显而易见的结构性短缺已基本消失;二是由要素投入推动供给侧外延扩张性发展走到尽头,“产能过剩”成为突出标志;三是全球市场开放进一步加深,而且由于整体经济预期不振,竞争更加激烈。

  甘肃非公经济由于整体发展不足,邻近关联拉动效应很弱,面对远程开放竞争的大市场,很容易失去市场目标与方向。进入新常态,促进甘肃非公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狠下功夫,仔细研究和吃透细分市场,通过找准细分市场,确定自身细分优势,进而拟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沿着细分优势方向阶段发展。

   向合作分工要效率

  面对传统产业资本集成的“巨无霸”企业以及高新领域的“小特优”企业,多数中小型非公企业很容易茫然无着。再加上这些非公企业大多都是在不规范、不稳定的市场大潮中单打独斗闯荡出来,高度依赖企业家个人的感性判断与技术机遇,使其企业运营的外部业务联系松散脆弱,信用关系随波逐流,一旦进入市场需求低迷、绝对优势丧失、素质要求空前提高的新常态环境,就会出现严重不适应反应。

  面对这种形势,中小型非公经济实体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间横向合作与自身专业分工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江大河中学习一点“小船连环”的传统经验,通过产业技术联系密切的企业业务间合作与分工,把外部细分市场发现的有利机遇同自身细分的专业化经营参与对应起来,既有效降低长线经营风险,又增大依托专业经营获得成功的几率,从而在成本效益两个方向上提高企业效率。

   向改善管理要质量

  广大中小型非公企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内部管理碎片化、亲缘化、随性化。其结果是任事随性,任人唯亲,任责随断。目标不清晰、流程不明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反馈、控制不科学的问题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从根本上困扰着非公经济自身素质提高与业务健康发展。

  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建章立制,企业家自身还要率先垂范,在循序渐进实践中树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秩序与文化,奠定企业的团队精神与员工的分工负责意识,帮助企业以最高的效力与最小的内耗实现经营发展目标。

   向学习研究要实力

  中小型非公企业在过去的市场闯荡中形成的最大优势是企业家自身的感性判断,但这同时也日渐成为企业进入新常态环境中最大的弱点。非公企业家很容易表现出对知识的不重视,对人才的不重视,对研究的不重视,以及对创新的不重视。这是形成盲目投资、经营断链、业务断线的重要内在原因。广大非公经济经营者,需要抱着谦虚的心态,开放的思维,积极探索的精神,努力向理论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也要向自己或他人的失败学习,持之以恒,养成学习研究的习惯,使自己在知识与智慧支撑上立于不偏颇、不盲目、不脱离实际的有利位置,从而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千变万化,并不断取得合理的经营成效。(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