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日报]甘肃陇南古老乞巧民俗“对话”世界

18.08.2015  16:39

    本报讯(陇南宣)随着七夕临近,流传于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的乞巧风俗已经再次展开。从8月14日至8月20日,50多万当地群众将参与到传承千年的乞巧活动当中。
    在位于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人们尊称善织“云锦天衣”的天上织女为“巧娘娘”。而陇南乞巧就是通过一系列的程式,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间开始,直到农历七夕夜里,人们在长达7天8夜的时间里按照传统展开乞巧民俗。
    据了解,陇南乞巧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阶段和十二项祭祀仪式。期间,还将展开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活动。
    民俗专家认为,乞巧民俗最早起源于秦人古老遗风,已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演变。尤以西和乞巧最具传奇色彩和代表性,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乞巧的“活化石”。
    第七届乞巧女儿节较往届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同期,以“中国乞巧对话世界”为主题,包含主旨演讲、交流研讨、视频推介等10个板块内容的乞巧保护传承论坛18日在北京举办。论坛邀请了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或文化部长、妇女发展部长、非遗城市市长代表等国际宾客参会。
    自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以后,乞巧文化正得到生产性保护。目前,当地已经扶植培育了100多名乞巧传承人,并同时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学校教育等传承培养活动。
    另外,当地还开发了刺绣保健枕、书画麻纸等系列以女红为主的乞巧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相关网站、动漫、微电影等方式推介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