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候选人公布 有20人进入候选人名单

11.02.2015  10:25

  李杰,男,47岁,汉族,陕西旭隆能源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他在武警甘肃总队酒泉支队担任政委期间,带领党委“一班人”扎根大漠戈壁,默默无私奉献。经过努力,部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困扰支队的生活设施不配套、文化生活单调等现状得到了极大改善。他每年有160多天奔波于所属基层中队之中蹲点,详尽了解各个中队的情况,与官兵打成一片,成为大家眼中的“知心大哥”。任政委的6年里,在选用干部、选取士官等敏感问题上,坚持“僧面佛面都不看”,只看群众公论、工作表现。在部队建设工程中,他更是严格,必须按照竞标程序,没有“关系”可拉,没有“后门”可开。他的没有“人情味”换来的是官兵对党委的高度依赖,带出了部队风气建设的“沙漠绿洲”。他先后7次荣立三等功,9次被武警甘肃总队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2013年被武警部队评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政治干部”。

  刘兴贵,男,50岁,汉族,武警甘肃总队酒泉市支队政治委员

  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陇南北峪河流域防护林带建设,为白龙江两岸1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的建成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山山水水让树盖起来,沟沟岔岔让树填起来,家家户户让树富起来”的思路,为山区群众依山靠林脱贫致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拿出自己的工资购买树苗,动员当地群众植树造林,使昔日的荒山变得满目苍翠,境内林茂粮丰、群众收入大幅提升。他还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兴建65公里的防护林带,减少了自然灾害。退休后的15年里,他坚持自带树苗和群众一起栽树,自费帮助护林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刘尚文,男,77岁,汉族,原陇南行署副巡视员

  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尼巴村和江车村为了争夺放牧草山,两个村打架打了60年,造成22人死亡,87人伤残,两村抢劫、偷窃的牲畜不计其数,4000多群众长期处在复仇、积恨、心理完全畸形的生活中。就在干群关系正处在紧张的关键时刻,刘智勇担任甘南州信访局副局长后,不怕吃闭门羹、不怕挨人骂、不怕遭白眼,挨家挨户走进两村牧户中,关心群众的疾苦,听取群众的诉说,记住群众的困惑,疏导群众的怨气,以真诚打动两村农牧民,以真心赢得了他们的信赖。在他的努力下,两村群众开始向政府倾诉心里话,两村群众几十年的心里伤痛慢慢消融,两个村委会成员也握手言和。

  刘智勇,男,47岁,汉族,甘南州信访局副局长、卓尼县尼巴乡党委副书记

  2002年,她瞄准商机把庆阳特色“小香包”定位为大产业,成立了庆阳市轩辕香包艺术有限公司。公司坚持“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公司+基地+民间艺人+农户”的经营模式,走龙头企业带产业的集团化发展路子,先后培训指导从业人员3.2万人次,带动3000多名妇女实现“炕头就业”, 仅香包刺绣年收入达到1000万元。2013年,张志峰又带领她的凌云服饰集团研发团队,在“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推介展销,让绵延数千年的华夏农耕文明——庆阳香包刺绣 “”出国门,“”飘海外找到了市场。

  张志峰,女,60岁,汉族,庆阳凌云服饰集团公司董事长

  他扎根牧区学校27年,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了代乾村的孩子们。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条件异常简陋的学校,他靠去河滩捡鹅卵石,在学校铺上了简易的人行道。为了随时修补破损的校舍,他随时随地拾烂砖破瓦,被人称为“垃圾王”。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自己掏钱设立奖金为孩子买书、学习用品。为了不让生活困难的孩子辍学,他把孩子带回家代养。多少年来,他的学生都不叫他张老师,而是叫他“阿爸格干”!意为“老师爸爸”。2013年9月,他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陇原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张拉毛东智,男,46岁,藏族,天祝县抓喜秀龙乡代乾小学教师

  2006年他牵头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产品专业协会。2007年他贷款50万元,吸纳13名会员,以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他提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化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土地流转、公共品牌、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农村金融五大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的“1+5”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客商”到“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服务体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也成为全村人共同致富的平台。他被省委书记王三运亲切地比喻为“甘肃的吴仁宝”。

    郭大权,男,48岁,汉族,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48岁,汉族,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07年他贷款50万元,吸纳13名会员,以入股的方式注册成立了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他提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化建设为核心,以加快土地流转、公共品牌、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农村金融五大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的“1+5”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客商”到“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服务体系,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他坚持党建联动,提出了“1+1+5+10”的党建工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农村党建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子。他被省委书记王三运亲切地称为“甘肃的吴仁宝”。

    陈伯希,男,92岁,汉族,曾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顾问、甘肃省美协主席等,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投身革命,于1939年进入鲁迅艺术学院专攻美术创作。作为一名起步于延安窑洞、成长于革命熔炉的老艺术家,陈伯希先生不仅用他战旗般的艺术力量为民族而战、为民众而歌、为民生而呼,而且他的艺术理念为甘肃美术事业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甘肃美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推手。他以极其朴素、深厚、真切的思想情感和精湛、饱满、生动的笔墨语言,表现和表达着对革命、对人民、对生活的赤胆忠诚,创作出了多幅传世经典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个人书画集15余种。先后荣获多项荣誉,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赵灵英,女,44岁,回族,平凉市崆峒区环境卫生管理处保洁公司清扫三中队队长

    1990年,赵灵英踏进环卫工作的大门,被分配当清扫工,开始了成天与垃圾灰尘打交道的生活,一干就是23年。

    工作中她始终不忘“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急活、难活抢着上,始终坚守在环卫工作第一线,硬是靠着一股劲,带领大家把崆峒区东、西大街扫成了平凉城区的“样板路”。赵灵英先后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2012年被甘肃省委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又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优秀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