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铸辉煌—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60年发展纪实
银光集团聚银公司年产10万吨TDI生产线。
中国甘肃网8月26日讯 (通讯员 王玉璞 王娟娟)初秋8月,连片的绿色将中国兵器工业北化集团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装扮得恬静秀丽,迎着清晨的朝阳,员工家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脸庞,银光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善于总结、勤钻研的银光人心潮澎湃、笑魇如花,回顾总结60年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和积淀传承的宝贵财富,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建厂60周年的欢庆时刻。
作为国家“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银光集团在60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成为一家拥有12家分、子公司,能生产86种产品,资产总额达到60多亿元的跨地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我国最重要的含能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我国民族工业TDI的摇篮”……这些都是银光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资本,也是银光人为之再接再厉、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动力。
扎根戈壁战天斗地,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年春华秋实。铺开银光集团60年发展的历史长卷,一代代银光人扎根戈壁,为国家国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场景历历在目。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需要发展经济,更需要强大的国防作支撑。“兵不擅用,却不可不威。”1952年,国家制定了全国兵器工业的建设方针和实施方案。1954年起,位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皋兰戈壁滩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悄然打响。
肩负着党和国家强军强国的重任,首批建设者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西北戈壁,克服严酷自然环境和艰难生活条件,在人才和技术缺乏的背景下,开启了新中国含能材料工厂建设大幕。当地人流传着这样的话语形容当时的环境:“山如和尚头,有沟无水流,风卷沙石跑,满目是荒丘。”大家吃苦水、嚼干粮、点油灯、住帐篷,有的人病倒,有的人全身浮肿,仍然坚持工作,很少有人向组织提出过什么特殊要求。
建厂过程充满荆棘,历尽波折。受当时国际政治和社会环境影响,生产线建建停停、断断续续,面临极大困难。由于一些图纸与实际不符,技术人员们理论结合实际,对200多个单项工程图纸反复作了修改,最终符合了实际需求。正是银光人在平凡中的坚守,随着生产线的建设,企业发展面貌逐步得到改善。一栋栋职工宿舍拔地而起,一颗颗国槐白杨扎根吐绿,一名名大学生纷至沓来,一对对新人喜结连理,昔日的荒芜之地有了生机和活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军品立本奠定发展基础
军品生产线的建设过程是银光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经过10年与艰苦环境、与自然灾害的鏖战,1964年8月,银光人终于迎来了欢欣鼓舞的时刻,工厂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生产出合格产品,银光人振臂欢呼、奔走相告。“十月怀胎”方可“喜得贵子”,而银光人用了整整10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祖国孕育出了一条含能材料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含能材料生产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结束了801产品依靠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一条生产线的成功投产,极大地激发了银光人的工作干劲。企业乘势而上,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建设,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于1966年建成了一条TNT产品生产线。随后7条含能材料生产线相继建成,均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
从首条生产线投产后的20年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织开展了百余项技术革新,涉及工艺设备、理化仪表、技安环保、辅助生产等多方面。尤其对原有的一条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具备了年产18万吨DNT生产能力,在军民两用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银光人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战天斗地,为祖国国防事业书写了辉煌业绩,工厂成为一家品种多、产量大、连续化生产的大型化工企业,成为共和国的骄傲。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