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走西口扩进口
随着甘肃向西开放的加快,甘肃与中西亚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经贸交往日趋频繁,贸易互惠互利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商品种类丰富多彩。
记者从日前甘肃省商务厅召开的全省加强进口工作座谈会获悉,甘肃11月25日,出台了《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实施意见》,把“走西口”作为甘肃扩大进口突破口,与中西亚扩大贸易合作范围,打通与相关国家的项目交流深度,从资源的开发到利用,扩大进口,让这些国家尝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红利。同时甘肃也将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增加有效供给,实现甘肃省经济平衡增长。
甘肃省级外贸联席机制单位与会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进口的意见,这对当前外贸工作起到了政策促进作用,甘肃制定的《实施意见》,从4个方面14条意见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办法,最主要核心就是鼓励进口,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适应本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扩大服务进口;着眼缓解能源、原材料瓶颈约束,积极配合国家实施能源资源战略储备计划,扩大重要资源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满足省内消费升级需求,支持引导企业合理增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食品等一般消费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积极参与多双边合作,认真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扩大“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比重。
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互利发展战略
据甘肃省商务厅介绍,有色金属原材料进口急剧下降,形成了产品成本倒挂,今年以来外贸进口下滑40%以上。与欧美国家相比,新兴国家增速加快,作为贸易战略,甘肃对“一带一路”建设寄予希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贯穿境内1600公里,具有锁钥通道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将为甘肃向西出口创造难得的机遇。甘肃外贸方式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从国际市场分析来看,资源性产品的战略影响着长期的产业结构的发展,结构性的调整和升级需要从战略的眼光去开发,为资源性进口打造平台。
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中,甘肃省的进口虽然拉动了外贸的增长,跃上了100亿美元大关,但是从今年前10月外贸数据看保持百亿美元大关困难重重,由于缺乏国际资源进口战略眼光,没有有效控制国际市场资源产地的定价权,在金融危机时错过收购产地企业,而这种丧失了良机对国际市场资源的控制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是甘肃省主要外贸商品的重点进出口地,近一半的矿产品进口来自这些中西亚国家。
甘肃“走西口”,陆路交通物流便利,更加有利于与中西亚国家贸易,适合甘肃省情与地域。
资源合理利用与贸易合作双赢
“保护资源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资源开发利用中要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发展与持续相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避免和减少资源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破坏。”甘肃省商务厅信息中心研究员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以产品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产品与生产需要的基本矛盾;二是培育中西亚新兴资源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行业的产业升级替代;三是实现产品多元化结构,构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面向新世纪的丝绸之路产业带。
去年以来,甘肃省的几家农产品企业进口了油料,也是根据国内的油料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一倍以上,企业有利可图,将出口型转为进口,在这方面外贸企业尝到了甜头,一家农产品代理企业负责人介绍,甘肃的农产品进口缺口大,具有很强的潜力,特别是牛羊肉、水产品,这些产品都被沿海外贸企业所代理,甘肃省只作为销售地,无法享受上游链的利润所得。甘肃省也是奶制品消费省,进口奶粉深受欢迎,由于没有进口渠道,只能通过沿海省份代理进口和消费者出国购买,这一块也是扩大进口的潜力所在,向西开放战略把甘肃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消费市场更加广阔,可见鼓励进口政策的实施,将会填补这一省内市场的空缺。
甘肃是穆斯林民族集聚区,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合理增加牛羊肉水产品进口将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牛羊皮革、肠衣、羊毛等进口将盘活出口,带动出口增加,据临夏州商务局介绍,临夏州穆斯林用品市场潜力估计可达年308亿元,而且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年产值仅占全国需求量的2.3%,市场空间巨大,仅毛皮一项预计每年贸易在1000万美元以上。
培育进口代理企业合理利用进口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提前着手,制定促进进口发展的产业导向,有选择的鼓励外贸企业代理,内贸流通企业营销国外的品牌商品,同时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沿线国家的合作,通过投资控股等方式与中西亚国家建立经济合作。”甘肃省商务厅信息中心研究员认为,在这些国家设立商务代表处和境外投资企业,把甘肃省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中药材资源、畜产品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让兰州保税区成为中西亚合作的园区,为将来在这条经济带上撒网布点,让经济带内生动力,让经济带实现物流、人流和信息流联动,为中亚建设铁路铺垫货物吞吐量。
甘肃向西开放雏形已现,目前相关规划已经基本明晰,并正在与中西亚各国逐一进行沟通对接,进入了沿线各国战略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