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走出一条特色扶贫之路

18.06.2015  14:59

  中国兰州网6月18日消息 从40万名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到实施“1236”扶贫行动年均减贫140万人,再到最新出台“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甘肃省大力推动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户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合,确保做到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

   改革创新挖掘扶贫新潜力

  37岁的鲁红波自2009年就想养鸡致富,却因资金缺乏,只能小打小闹。2013年底,有人指点可用林权证担保贷款,将信将疑的鲁红波找到银行一试,还真的贷来20万元。如今,在家乡平凉市泾川县算李村,鲁红波养着近万只散养鸡。

  在甘肃,随着最新公布的“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实施,一直困扰群众脱贫致富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瓶颈将进一步缓解。近3年来,借助“双联”、“1236”扶贫行动等平台,惠农贷、牛羊蔬菜贷、林权抵押贷等数十项金融扶贫改革创新密集出台,免费为群众提供担保增信,唤醒群众“沉睡”的财产。“1+17”方案新实施400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专门面向全省417万贫困人口小额放贷;同时,还瞄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富民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多个短板,推出一揽子改革创新。

  互联网正在为传统的产业扶贫插上时代的翅膀。山大沟深的陇南市2013年以来走上电商扶贫“高速路”,仅去年就销售特色农产品10多亿元。未来3年,甘肃将借“互联网+”东风,让7成以上的贫困乡实现用电商销售土特产。

  大数据理念也被引入甘肃扶贫,成为“1+17”方案的骨架。甘肃省扶贫办在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正抓紧建立大数据库,以期精准落实免费学前和职业教育、医保提标、精准扶贫贷款等一揽子特殊扶持政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