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诗歌“新八骏”诞生/图

24.03.2015  10:33

  原标题:甘肃诗歌“新八骏”诞生

  古马

  离离

  李继宗

  郭晓琦

  于贵锋

  扎西才让

  包苞

  李满强

   诗歌“新八骏”风采

   中国甘肃网3月24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首席记者 雷媛) 甘肃诗歌“新八骏”诞生了。3月21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文学报》、省文学院和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评选,备受文坛关注的“甘肃文学八骏”系列人才工程之“诗歌八骏”推出新阵容:以古马、离离、李继宗(回族)、郭晓琦、于贵锋、扎西才让(藏族)、包苞、李满强八位诗人组成的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将与“小说八骏”、“儿童文学八骏”一道作为甘肃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十个一文艺精品工程”的“一支文学劲旅”,领跑文学陇军,冲刺中国文坛。

  据介绍,本届评选活动共有18名诗人报名参选,根据成果量化得分产生了12名候选人,再经过评委根据其诗歌品质和影响力进行电子投票,最后产生八骏人选。本届甘肃诗歌八骏评审委员会评委会主任由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叶延滨担任,评委由省内外22位著名诗人、诗评家或诗歌媒体编辑组成。省文学院院长、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凯介绍,为了体现文学精神,本次八骏的评选考虑了人选的地理布局、诗歌生态、体制所在、诗风差异等因素,而由此形成的规定也将成为甘肃文学八骏今后坚持的评选原则。高凯说:“经过深入讨论,有一点已经形成共识:鉴于往届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从本届诗歌八骏评选开始,今后甘肃文学八骏的选拔将不再考虑跨省的驻甘中央企业和部队所属的作家。新规定可能让某一个作家、诗人感到委屈,但却使更多的地方文学才俊得到了机会和公平;更重要的是,甘肃文学八骏这一人才推介平台因此具有了公信力,甘肃文学八骏这一‘陇字号’文化品牌保持了纯粹性。文学八骏推介十年来,每次评审,都标志着一套评审制度的完善和一个推介理念的成熟。”

  因此,新诞生的诗歌八骏阵容集中且多侧面地呈现出以下四个闪光点:一、面孔更新鲜。原八骏中,6人或因超龄退出或因失分而出局,才使6位新才俊得以分享到文学八骏这一由政府资助提供的公益文化服务;二、诗人更年轻。8人中除1人为60后“老骥”而外,其余7人均为70后骏马,这一组合基本完成了诗歌八骏的更新换代;三、诗歌更本土。新当选的八位诗人,其诗歌追求在风格独具的同时均具有甘肃地域特色,他们集体呈现了甘肃诗歌的画卷、精神和理想,体现了甘肃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文艺人才的基本要求;四、更关注基层。8人中,除2人属于省直外,其余6人均为基层市县或企业的诗人,从而使以前没有“八骏”的地方比如天水、平凉、甘南、陇南四地诗人荟萃的区域也有了自己的“八骏”,这对保持一方的文学水土、激励基层诗人的创作热情,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几位很优秀的诗人没有报名参选,参选的80后诗人因缺乏竞争力而落选,更年轻的90后诗人还没有出现,让人感到有遗珠之憾!”高凯直言。

  2012年12月26日至28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上海市作协、甘肃省文学院和《文学报》《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潮》《西部》《诗江南》等单位和媒体联合举办的甘肃文学论坛首届甘肃诗歌八骏论坛分别在上海和杭州隆重举行,由此推出了以娜夜、高凯、古马、第广龙、梁积林、离离、马萧萧和胡杨为团队的诗歌八骏。

  因为甘肃诗歌的影响力,首届诗歌八骏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并被写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人民日报》全文刊发的十八大文化成果国家报告《2012年的中国文学发展报告》之中。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首届诗歌八骏诗人,成绩骄人,硕果累累。以八骏诗人们的获奖为例:离离获《诗刊》2013年度青年诗人奖和2014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娜夜获2014年《十月》诗歌奖、古马获首届《朔方》诗歌奖、胡杨获《诗探索》2014年度诗人奖、马萧萧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奖、高凯获第十二届《作品》诗歌奖,而在《星星》《诗潮》《语文报》《文学报》等报刊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国影响力诗群流派大展和评选中,以高凯、第广龙为主要代表诗人的陇东诗群悄然崛起,从200多家诗群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1世纪中国十二家影响力现代诗歌流派。

   第二届甘肃诗歌八骏感言

   古马:属于诗的那只眼睛

  我一直以为,诗歌的力量来自于生活,把苦难磨难和现实中的矛盾以及生活经验转化上升为诗意,结晶为“信、达、雅”的语言,由此也让心灵变得安静广阔丰富,是诗人的自我救赎,也是诗歌的价值所在。诗人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事物,包括投向历史时,他还有第三只眼睛同时在向内窥探,这就是属于诗的那只眼睛,它关注心灵的现实,对心灵进行深度探究、辨识,越是超验的诗歌,可能越接近心灵的“现实”,也因此越是不同凡响。

   离离:除了写诗

  感谢诗歌,让我在这个春天如此快乐!

  除了写诗,我真的没有别的爱好。如果买书和买衣服都不算的话。除了写诗,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在这世上活得更好更快乐。除了写诗,我还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透彻些吗?除了写诗,我还能把自己看得更透彻些吗?诗歌就是我想哭却无法用泪水表达的那部分。我能说再也写不出诗歌了吗,就像我说我再也活不下去了一样?我只能说我慢慢写,我想慢一些,再慢一些。我想等等那个慢慢在诗歌里成长的自己。

   李继宗:我一个人的真理

  我一定是找到了我一个人的真理:从20岁开始,我就把读诗歌、写诗歌当作我最开心、最实际的生活,算下来,已经整整26年。

  所以,在任何场合我都不谈诗歌需要怎么坚持。没有必要,因为诗歌就是生命,它有生命的本能。它自然,含蓄,简洁,动人,健康,让人爱,它是一条活脱脱的生命。它让我安分守己,孤寂的时光,也拿我没办法。我所有的诗歌抒写基本都是围绕着一个农村场院。它是我的国度,我土生土长在这里,我作为人的一切在这里,它是我的里程碑,如果里程碑太大了,它就是我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

   郭晓琦: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对我而言,诗歌是照亮心灵幽暗胡同的灯盏。她让我缓慢、安静、从容,让我渐渐地向下沉,向着苍茫大地的深处,向着乡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我能通过文字努力把这种力量传递到另外一些人心里、情感里,传递给世界,哪怕是些微的一点,我也是温暖的、幸福的。我生活的土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我希望我的诗歌亦如此。

  入选“诗歌八骏”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肯定一次结束,一种激励一次修正,一种期望一次开始。至此,我会倍加珍惜,并努力去做一个朴实的、本真的、心怀悲悯的人,在广阔的大地上发出属于我自己的声音。

   于贵锋:诗歌的简单

  从真诚出发,准确地找到并具形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诗歌就这么简单。或者说:随心随性,不期而期,不怕失败,如此而已。创作完成了,就是诗人的内诉工作完成了,而诗歌本身的命运则刚刚开始。显然,此刻,我欣喜地意识到,不,是来自诗歌和艺术的庄严与尊重唤醒了我:许多善意的耳朵,已经辨听到了我的声音。

  “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米沃什)。

   扎西才让:我的文字,我的诗歌

  我生活在甘南。习惯于沉思冥想,喜欢把个人的生命体验与生活感悟,用低沉舒缓的文字或热切或沉痛地予以表达。这些文字,就是诗歌了。

  我一直认为,文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发掘人性、表现人生、呈现生存的多重可能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渴望能对赖以生存的土地做深层认知,认识其自然生态、历史现实、宗教民俗、社会人文,用真实而感性的文字,去发掘并呈现这片土地上像野草一样静静生长的民众的生活和情感。

   包苞:是时代给了诗歌一次凝神聚气的机会

  我认为诗歌创作只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从爱好起步,经过技巧的迷恋,落到今天只在意如何面对生活,诗歌创作也随着起落。有时候,面对现实我也心生抱怨,认为诗歌被时代严重误解。可是今天回头,我又感激生活,感激生活的浑浊和无情,似乎惟其如此,时代才给了诗歌一次凝神聚气的机会。如果没有生活的一次次打压和抛弃,诗歌又如何来体现生活的痛感呢?诗歌又如何跳出生活的围剿来实现艺术的升华和涅槃呢?我怀抱对生活的理解,用文字安抚内心的躁动;我感激我拥有的当下,并心怀感恩。这,也许就是我当下对诗歌创作的理解。

   李满强:诗歌的特质

  从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到现在,23年过去了,在经历了青春期写作,乡村经验叙事等阶段之后,我渐渐发现,诗歌写作之于我,不仅仅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是内心抱残守缺的冒险和修行,是介入和侵犯,是在场的姿态和努力。窃以为,好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经验的书写,更是对这个时代和当下生活的重新指认和担当,具有温暖、悲悯、厚重、真诚这些特质。

  本报首席记者雷媛整理本版照片系省文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