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甘肃蓝皮书》发布

11.01.2021  10:59
    1 月 8 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民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统计局、兰州市社科院、省社科院平凉分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举行 2021 年度《甘肃蓝皮书》成果发布会。《甘肃蓝皮书》一共发布 10 本,其中,兰州蓝皮书第一次纳入全省蓝皮书系列集中发布。
    2021 年度《甘肃蓝皮书》共 10 本,分别是《甘肃经济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商贸流通发展报告》《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甘肃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10 部蓝皮书在选题和框架设计、内容撰写上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打造 " 五个制高点 "、乡村振兴战略、新冠疫情防控机制、" 十四五 " 规划、住房市场、城乡建设、兰州城市群、对外贸易、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选题研究,基本覆盖了当前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
      《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是兰州蓝皮书发布以来第一次纳入全省蓝皮书系列集中发布,由甘肃省社科院与兰州市社科院合作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专题篇和综合篇五部分,由 23 个子报告构成,共 33 万多字。主要通过对 2020 年以来兰州市宏观经济及社会发展、 " 十四五 " 规划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经济社会热点领域的发展现状、做法成效、形势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时代促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据介绍,经过十五年的努力,《甘肃蓝皮书》编纂规模由 2006 年度的 2 种发展到如今的 16 种,社会影响由最初省社科院的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如今的甘肃省内智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品牌、社会科学的学术品牌、思想文化领域的标志品牌、甘肃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工作成就的展示品牌。《甘肃蓝皮书》以其优质的内容、客观的数据和鲜明的特色,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
    相关链接
    经济蓝皮书:甘肃经济运行面临着五大 " 短板 "
    经济总量小,内循环支撑力弱;人均收入低,消费能力有限;内需市场规模偏弱,消费增长难度加大;外贸依存度不高,贸易逆差逐年扩大;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
    经济蓝皮书建议:甘肃省虽然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地理节点上,要打通堵点,补强短板,把准八点,精准把握甘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
    一是把准切入点,加快推进卓有成效的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二是把准核心点,着重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少、融资慢问题。三是把准发力点,在畅通汽车消费梗阻方面要着重发力。四是把准提升点,瞄准 " 房住不炒 " 基本理念,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五是把准关键点,着力于提升甘肃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口新动能。六把准突破点,发展壮大出口导向型优势产业。七是把准对接点,努力扩大甘肃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八是把准引导点,将国内外需求实现途径引导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来。
    社会蓝皮书: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020 年甘肃经济稳步运行;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甘肃城镇新增就业 29.04 万人,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 525.4 万人;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前三季度,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00 元;消费贡献明显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最后 8 个贫困县全部通过脱贫验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甘肃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与挑战,例如居民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仍不平衡;新冠疫情带来社会整体转变等。
    舆情蓝皮书:主流媒体在引导舆情方面发挥了 " 定音锤 " 作用
    2020 年,针对网络传播平台多样化、传播内容多样性的实际,主流媒体坚持唱响时代主旋律,讲好甘肃故事,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贡献力量,在引导舆情方面发挥了 " 定音锤 " 作用。针对社会热点容易引发网上质疑和网下跟风的网络传播新特点,努力做到敢于亮剑、为民发声、引领舆论,主流媒体 " 压舱石 " 作用凸显。不少新闻热点经网络爆料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在评论区留下 " 等官方 "" 不站队 "" 蹲权威消息 " 等言论,舆情空间清朗程度不断增强。
    县域:兰州三区入围综合竞争力十强县
    甘肃县域综合竞争力十强县是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凉州区、西峰区、西固区、肃州区、甘州区、白银区、榆中县。
    最具宏观经济竞争力的是城关区,最具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是安宁区,最具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是城关区,最具社会保障竞争力的是天祝县,最具公共服务竞争力的是阿克塞县,最具生活环境竞争力的是两当县,最具社会结构竞争力的是安宁区,最具科学教育竞争力的是民勤县。
    文化蓝皮书:2019 年甘肃省 14 个市州地区文化发展指数排名出炉
    酒泉市、嘉峪关市、兰州市,位居地区文化发展综合指数前三。
    兰州市、甘南州、酒泉市,位居地区文化资源聚集度指数前三。
    酒泉市、嘉峪关市、兰州市,位居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前三。
    嘉峪关市、酒泉市、甘南州,位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数前三。
    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位居地区文化思想伦理导向力水平指数前三。
    商务蓝皮书:2020 年四大亮点,2021 年两大对策建议
    亮点一:借 " 机 " 造 " 势 " 活跃国内市场,八大行动促使消费品市场趋稳回升。
    亮点二:借 " 船 " 出 " 海 " 逆境中抗压前行,九大举措持续发力进出口增速明显前移。
    亮点三:" 挑 " 上 " 串 " 下,线上线下融合," 云招商 " 深刻引领了甘肃招商引资新模式。
    亮点四:西 " 突 " 南 " 冲 ",通道物流枢纽建设及国际货运班列取得重要突破。
    商务蓝皮书对 2021 年甘肃商务发展提出两条对策建议:
    对策一:激活消费潜能,使消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对策二:激活出口潜能,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过程中积极扩大省内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文化蓝皮书:2020 年甘肃乡村旅游发展异军突起
    甘肃省 70% 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乡村旅游占据全省文化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已建成 300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2 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 个田园综合体,推出 60 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生态产业的排头兵、脱贫攻坚的突击队、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此外,甘肃省文旅产业复苏回暖显著,文旅助推脱贫成效明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旅创作演艺全面复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如意甘肃 " 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兰州蓝皮书:预计 2021 年一二三产均为正增长
    根据 2011-2020 年数据初步预测,2020 年全市一产增加值保持 5.3% 的增幅,2021 年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全市一产发展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会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预计保持在 5.5% 左右的增幅。
    二产受疫情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2020 年上半年增速下滑,但下半年快速增长,预计保持 4.8% 的增幅,2021 年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推动下,产业增加值预计保持 5% 左右的增幅。
    三产 2020 年受到疫情的强烈冲击,上半年停滞不前,下半年企稳回暖,全年预计产值同比下降,负增长;2021 年受国家多项利好政策叠加影响,全年产业增加值预计保持 7% 左右的增幅。
    兰州蓝皮书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审批、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快试,加快推进兰白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研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兰西城市群发展赋能,建成全省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贫困人口易地安置主承接地。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一体建设、联动发展,抓好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合力打造创新策源地。协同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升级。立足 " 兰州制造 ",加快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形成新的工业增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赋能,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四是在 " 一带一路 " 次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动作用。充分发挥兰州核心枢纽地位、战略纵深地位和国家 " 肘掖 " 屏障地位,以 " 一带一路 " 和陆海新通道的连接点和枢纽为支撑,形成国家战略储备、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卫生、备灾服务的交通枢纽中心,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对外贸易、电子跨境贸易及新兴业态的发展上,发挥共建 " 一带一路 " 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是推动兰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政策良机,立足打造 " 都会城市、精致兰州 ",深入实施黄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等标志性工程,全方位改造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六是促进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兰州市应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和不断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赵万山 文 /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