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网】聚焦贫困县域 探索扶贫路径

20.06.2016  14:35

编者按甘肃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省全局工作的“一号工程”和各项工作的主攻方向,以精准思维谋划扶贫开发,以精准的措施推进扶贫开发,在打赢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总结精准扶贫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巩固和扩大精准扶贫成果,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行政学院联合组成专题课题组,选取革命老区华池县这个较为典型的贫困县,深入调研全县在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创新之举以及精准扶贫中需要重视解决好的问题,以期对全省的精准扶贫工作发挥借鉴和推进作用。

用活“组合拳”打赢“决胜战

王福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截至目前,甘肃省还有288.5万贫困人口,让这部分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既是关系全面小康如期实现的发展问题,也是关系到我省对党根本宗旨有效践行的政治问题。在“十三五”规划开局、精准扶贫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全省各地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以精准视角审视、精准思维谋划、精准措施,提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气神,更加自觉、主动地打赢打好扶贫开发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第一,找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着眼点。全省各地要继续着眼“谁来精准”,通过开展双联行动,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联系全覆盖,铺设和联通精准“滴灌”的“管道”;要继续着眼“精准什么”,开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着力解决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继续着眼“怎么精准”,开展“1+17”精准扶贫行动,特别是要按照具有甘肃理念、甘肃方式、甘肃机制、甘肃状态的“1+17”方案,继续探索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的理念、方式、机制和状态,为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大决战开出“良方”,配好“良药”。

第二,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度。全省各地要突出组合拳特色,聚焦“六个精准”总体要求,紧盯“1+17”方案落地,着眼具体措施,强化配套机制,谋划制定好推动精准扶贫的管用办法,健全研判、推进、结合、兑现、约束等机制,狠抓工作作风,确保任务落实。既要抓好扶贫攻坚与其他各项工作结合点,使其融入工作全局,又要抓好全面深化改革与精准扶贫的牵引点,激发改革活力。既要抓好精准扶贫的支撑点,又要抓好精准脱贫的立足点,优化精准扶贫资源配置,唱好扶贫攻坚的大合唱,打好精准扶贫的整体战。

第三,扩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参与率。脱贫攻坚量大面宽,只靠党委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是显然不行的,需要我们跳出行政圈子,拓宽工作视野,把各种力量汇集起来,寻求更多的帮手和资源。全省各地要继续坚持和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巩固和深化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继续加强引导、完善政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扩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参与率。

第四,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保障力。扶贫攻坚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要改革考核方式,对贫困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全省各地要紧紧围绕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核心任务,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建立“减贫摘帽”激励机制,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确保精准扶贫的针对性、精准脱贫的实效性,进一步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保障力。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八个到位”保证任务落实

王伟

在推进脱贫攻坚战的战役中,华池创新了“八个到位”,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部署安排到位。县委、县政府年初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了脱贫攻坚“军令状”和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部署精准扶贫工作,统一各级干部对精准脱贫战略思想认识,保障任务全面落实。

精准脱贫靶向制导到位。严格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准确掌握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真正做到平台管理“八个准”。率先在56个贫困村以图文并茂,文字讲解的方式探索建立了贫困对象电子档案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电子化、网格化、动态化管理。

精准脱贫制度保障到位。坚持实行例会调度机制、落实督查促进机制、落实人员保障机制,建立奖励重用机制,建立惩戒问责机制,建立动态评估监测机制等“六制”,切实把各级干部攻坚力量聚焦到精准扶贫上,确保年度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精准脱贫项目落实到位。围绕“全县玉米、山区草畜、川区瓜菜、荒山苗林”的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结构、延长链条,因户施策、精准扶贫。通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力促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精准脱贫金融支撑到位。通过“三条途径”解决贫困群众融资难题。一是建立农村产业发展资金专业合作社。二是加大扶贫项目贷款力度。三是加大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上拿出1.5亿元,为贫困村的贫困户加固改造窑洞、院墙、整修绿化入户道路,新建卫生厕所,开展“明厨亮灶”等工程,延展扶贫内容和内涵。

精准脱贫双联融合到位。开展“干部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全县3308名干部全部住进自己联系的贫困户家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地向群众讲解扶贫政策,倾听贫困户诉求意愿,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帮助群众脱贫,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精准脱贫政策宣传到位。大力开展扶贫政策宣传到户行动,为全县贫困村村组干部和贫困户征订报纸,由乡村分级负责,分送到贫困村、户,住户干部挑选重点新闻和精准扶贫政策,坚持每天为贫困户“读报”,将中央、省市扶贫政策和信息送到千家万户。

精准脱贫标杆示范到位。按照“理念提升、规划提升、标准提升、建设提升”的总要求,争取贷款5500万元投放到核心村,使贫困村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群众收入、社会发展实现立体式的扶贫,促进贫困乡村向美丽乡村蜕变,为全省精准脱贫探索了路子。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副巡视员、教授)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段翠清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甘肃省深化“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主攻方向,是甘肃省努力做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主要战略部署。

华池县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甘肃省“1+17”精准扶贫战略模式的基础上,依靠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良好的红色旅游文化氛围,紧紧围绕能源强县和产业富县的两大战略任务,并依据自身特色、优势和短板,制定出“1+20”精准扶贫攻坚方案,促进本地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华池县在促进本地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能源资源开发的情况下,还不忘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先后投入资金建设了南梁镇高台村万亩苗林基地、山庄乡新庄山万亩苗林基地、紫坊乡刘坪村生态移民点、华池县“三水汇源苞”工程项目、元城镇东山峁苗林结合培育示范点等项目工程,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群众用土地入股,企业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护,并出资雇佣农户栽植苗林,其产生的利润再按一定比例分红给农户,栽植的苗木既改善了当地的局部小气候,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生态移民点的建设不仅解决和改善了该地区基本生活问题,还恢复和保护了生态环境,其独具特色的“三水汇源苞”工程项目将天上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通过地面汇流积蓄在微型水库中,再通过输水系统把水输送到“农脉水池”中,通过处理后,再输送到农户或农田、供人畜饮用、灌溉农田,使得该地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佳。这些项目的实施,即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体现了华池县在扶贫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模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华池县绿色扶贫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苗林项目在个别地区也初具规模,“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施效果也已初见雏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庆阳凯源苗林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华池县的产业绿色扶贫发展模式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覆盖面较小、农民重视程度不够、可持续性不到位等问题,因此,要使华池县的绿色扶贫之路可以持续不断地得以发展下去,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提升:

一、增强生态保护建设方案,注重农村环境的治理

目前,华池县在精准扶贫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中基本是以单一的苗林项目工程为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在进一步促进苗林项目发展路径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和引进其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二、注重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建设工程效应的可持续性。华池县应尽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体制创新、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方法、补偿对象、补偿制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完善,让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不会受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让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持续地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增加科技力量的投入,提升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注重对农民再教育的培训。目前,就华池县万亩苗林项目建设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苗木的栽植,还是苗林的管理都是以政府和科技人员为主,农民起不到关键的作用。应加大对农民再教育的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水平,使农民在苗林项目中担当一定的责任和技术管理,这样既提升了农民投入生态建设项目的积极性,又使得农民拥有一技之长,增加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生态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在扶贫创新中实现从贫穷走向富裕

刘进军

改革开放以来,华池这片红色的土地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华池之所以能够实现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史变迁,根本动力是创新发展。

一是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干部直接住进贫困户,当好“五员”,解决“五个问题”。一是当好“宣传员”,解决群众“不相信”问题。二是当好“辅导员”,解决群众“不主动”问题。三是当好“协调员”,解决群众“不自信”问题。四是当好“服务员”,解决群众“急难”问题。五是当好“指导员”,解决群众“发展慢”问题。通过干部住户,提高了干部思想认识,改变了群众生活习惯,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创新扶贫管理方法。在做好大数据平台管理的基础上,严格落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对照县、村、户三级脱贫验收指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定脱贫攻坚项目清单,真正做到平台管理“八个准”,确保将有限的扶贫资源用准用好。

三是创新扶贫发展模式。多年来,华池县坚持不懈地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真抓实干。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草畜扶贫、金融扶贫、项目扶贫、劳务扶贫、电商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使全县的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有力地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四是创新扶贫政策设计。省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方案出台后,华池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讨论研究,按照“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力实现“六大突破”的总体要求,结合贫困实际,制定了《华池县“1236”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和“1+20”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统筹安排,脱贫攻坚。

五是创新扶贫项目管理。按照“阳光、高效、惠民”的管理要求,积极发动乡村干部和群众参与实施扶贫项目。项目实施中,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建设任务。严把项目建设标准,严格验收标准。重点项目,确定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指导项目实施。所有项目建成后,都要组织相关业务部门逐项逐户进行验收核对,杜绝了缺项漏项现象的发生。

六是创新扶贫资金管理。对扶贫资金管严管细,严格实行项目报账制、物资统一采购制、资金拨付“一折通”制、项目资金公示制和竣工审计制等各项制度,对投资大于10万元的工程类项目由县乡共同负责。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组织领导。

(作者:甘肃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

以南梁精神引领精准扶贫

梁仲靖

南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陕甘边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苏区精神在陕甘边区的具体化、形象化、地域化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华池县在认真贯彻实施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注重发挥本县红色资源和“精神阵地”作用,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前行动力,以南梁精神引领华池老区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

把“面向群众”作为精准扶贫的出发点

华池县曾是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发源地和模范区。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华池县大力发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优良传统,以双联行动为载体,开展“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主题实践活动。全县3000多名干部与5344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瞄准贫困靶向,摸清贫困底数,找准脱贫门路,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华池还借鉴南梁革命时期“投豆”选举等民主政治经验,在村级组织探索推行“协商民主管理制度”,由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协商决定村级事务,让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互助资金发放、富民产业开发、惠农政策落实、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在精准扶贫中的主体作用。

把“坚守信念”作为精准扶贫的动力源

坚守信念”,就要讲政治担当、讲责任担当、讲使命担当。精准扶贫是目前最大政治、最重责任和最严使命。在具体实践中,华池依托本地红色资源,扎实推进包括“三严三实”教育在内的“四项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的工作信念和责任意识,推进精准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和作风转变。大力开展“基层党建助推精准扶贫”行动,围绕“发扬传统抓党建、干部住户赢民心、协商民主聚合力、能人带动促脱贫”四大特色,突出核心引领和标杆示范作用,取得显著脱贫实绩。

把“顾全大局”作为精准扶贫的方向标

华池曾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华池老区成为全省扶贫攻坚和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硬骨头”。甘肃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华池的精准扶贫必然立足和服从于这一大局。既然是“全面小康”,就决不能在全国统一进程中落伍掉队。华池不仅要脱贫,更要力争率先脱贫,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老区人民对全面小康和富强中国梦的信心和期待。基于此,华池县坚持把“率先脱贫、同步小康”作为精准扶贫的总目标和大方向,层层分解,逐项细化,紧扣“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开展落实各项扶贫工作。

把“求实开拓”作为精准扶贫的压舱石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华池县坚持把“求实开拓”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一是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贫困对象建档立卡、853挂图作业等基础工作,扎实推进项目扶贫、金融扶贫、兜底扶贫等政策措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的无缝对接,真正把双联扶贫做细、做深、做实、做精。二是注重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创新出“一场二窖”“三水汇源苞”等独具本地特色的基础设施项目,创新出“三个百万”工程、扶贫信贷资金模式等,充分利用红色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脱贫致富新路径,为华池脱贫攻坚发挥了显著成效。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

精准扶贫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侯万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脱贫重要战略思想,在扶贫开发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保障落实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相继实施了“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方案,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作用,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华池县依据省市精准扶贫战略部署,立足县情实际,顺应发展态势,突出“六个精准”要求,深化“五个一”模式,坚持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逐渐探索形成走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华池新路子。

第一,注重政策引导,正确处理扶持什么与如何扶持的关系。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巨大改革,必然引起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华池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当前的精准扶贫必须实现从“救济结合”到“产业助推”转变、从以经济开发为主到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从贫困群体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互动转变、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转变、从“各自为政”到“部门联动”的转变。通过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二,注重杠杆撬动,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依靠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华池县根据省市精准扶贫部署,准确把握政府作为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制定了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意见,出台20个精准扶贫配套的实施方案,在住房、移民搬迁、就业、产业、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均出台了相关扶贫子方案,明确了年度攻坚任务和责任主体,使得扶贫举措得以落实。

第三,注重扶志扶智,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扶贫先扶志。扶贫开发必须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为根本。华池县重点围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草畜、中药材、苗林和红色旅游五大产业,采取“人才+项目”、“人才+基地”、“人才+产业”等形式,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太阳村苗木繁育基地、尚湾全膜玉米攻关田等种养殖基地,围绕红色旅游开发等。通过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回乡务工人员创业,营造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浓厚氛围,形成了“输出富余劳动力—打工积累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良性发展道路。

第四,突出以点带面,正确处理政府扶持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聚集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力推进的新的大扶贫格局。华池县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着力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一方面,强化政策扶持,提高产业扶贫实效。大力开展“非公企业联村,企业负责人联户”活动,积极联系发达地区的县乡村、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不断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帮扶模式,形成长期稳定、良性互动的对口帮扶机制。(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