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肃网】甘肃金融扶贫促农民 “精神觉醒”

04.01.2016  16:51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运用市场、金融手段破解投资难题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财政惠农金融扶贫路子,许多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事实证明,“大水漫灌式”扶贫不可取,把钱分给扶贫对象,只会“越扶越贫”。扶贫的关键是“精准扶贫”,而精准扶贫就要在“金融扶贫”上做好文章。“财政惠农金融扶贫”的甘肃经验制值得提炼和推广。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贷款要讲求受益,不管在哪个国家,把资金贷给低收入群体都意味着“高风险”甚至“有去无回”,可见银行的主观意愿难言多高,但至2015年11月30日,甘肃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74.2亿元,惠及38.4万户、165.1万贫困人口贫困户,贷款能贷上、易办理、低成本、使用权可流转。我们的政府最大程度体现了“利益共同体”理念,为社会底层兜底,为弱势群体谋福祉,让贫困民众学会“花钱投资”,让他们在“精神上立起来”,让他们在“智慧上成长发育”,这才是政府在扶贫中应有之道。

在这个理念和智慧即为财富的时代,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脑子不够活”,那么拿到了贷款,怎么活,怎么求得最大收益,贫困农民该问谁?甘肃政府精心挑选农业龙头企业创立新型的“财政+金融+贫困户+企业”模式,为农民提供专业咨询,不仅让低息或无息贷款保值,而且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增值,让贫困农民破天荒地获得“资本性收入”,自信心上来了,懂得投资了,某种程度上说,这对不少曾经资产为负的农民而言“是一次启蒙开化”,贫穷不意味地位低下,有资本会用脑那是“活得有尊严有质量”,这正是时下最时髦的“过有获得感的生活”。

金融扶贫,除了让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实质提升,还要在他们有资产性收入的同时,实现精神和智慧的涅槃。甘肃省鼓励县级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反担保机制,引导贷款农户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机具、农业设施等向乡、村两级提供抵押担保,通过金融扶贫让贫困的人懂得信贷规则,懂得“好信用是正资产”,懂得“唯有承担责任才可能有更多收益”,懂得“自己就是一个法律主体”,而这种精神意识的进步,才是“扶贫先扶智”的最大收获。

扶贫不是大水漫灌,扶贫不是撒胡椒面,扶贫不是左手拿钱右手买生活必需品,克服“越扶越贫”困境的答案是“扶贫先扶智”,而金融扶贫让农民“在精神意识理念上苏醒蒙化”,确是扶贫扶智的有效之举。(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