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纪录片大省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3年6月以来,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等重大战略决策,我省提出并实施了“甘肃纪录片大省建设”工程,全省纪录片行业创作生产、从业人员、制作机构、播映平台(栏目)、作品产量、获奖情况等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增加和提高,发展势头良好,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
一、 甘肃纪录片行业的发展现状
四年多来,经过省局的不懈努力、全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作,甘肃纪录片行业发展获得了较大成就,主要有:
1. 制作推出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纪录片。 四年多来,以大型系列长片《河西走廊》为代表出现了一批甘肃本土优秀纪录片,仅在央视播出的就有:《敦煌伎乐天》《敦煌画派》《黄土大塬》《西北望崆峒》《探秘渭河源》《兰州空战》《凉州会盟》《金城兰州》《花儿王朱仲禄》《青泥岭》等各类题材纪录片。其中:《河西走廊》荣获2015年度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金红棉”最佳系列纪录片奖、第5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2015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年度国产最佳系列长篇,并先后在央视五个频道播出,成为真正意义上走出甘肃、具备全国影响的“甘肃品牌”。全省逐渐形成了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题材纪录片、以《敦煌书法》《敦煌伎乐天》《敦煌画派》系列为代表的敦煌文化题材纪录片、以重大理论文献片《兰州空战》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纪录片的品牌格局。甘肃本土纪录片在国家级、行业顶尖级的奖项上都有所斩获,部分作品甚至产生了新媒体“现象级”热度,产生了较强的社会传播力和影响力。
2. 逐步形成了较为专业的纪录片创作播映体系。 省内纪录片制作从业人员数量及团队由以往非固定化非团队化向专业化组织化转变。据统计,目前全省影视剧制作公司登记在册290家,全省专业制作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兰州广电总台广播电视传播中心、酒泉电视台大敦煌影视制作公司、武威电视台制作中心等制作播出单位和甘肃中元影视、甘肃艺硕文化、甘肃东西影视、兰州华视、甘肃般若影视、兰州文理学院等民营制作机构及高校已成为本土纪录片创作的主力。市州、县区播出机构、民营制作机构以及有关高校生产创作水平提升显著。《敦煌伎乐天》《兰州空战》《阳关夫妇》《寻找阿凡提》《柠条子》等优秀作品均由地方播出机构或民营机构制作或主导制作。
形成了以甘肃卫视《纪录30分》为代表的纪录片播映专业平台(固定栏目)。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播出机构陆续开始设立纪录片播映专业平台(固定栏目)。甘肃卫视从2016年8月起改版设立展播纪录片的专业栏目《纪录30分》,并在9:20黄金时段播出,走在了全国省级卫视的前端。截止2017年6月30日,甘肃卫视《纪录30分》栏目在甘肃省网、35中心城市及29省网,收视率及市场份额较2016年同期有较大增幅。甘肃省网收视率从去年同期0.001上升至0.67,跨越式增长669%,市场份额由0.761上升至2.82,飙升294%。一大批高品质的优秀纪录片为栏目带来了良好的口碑效应,也给甘肃卫视频道增添了浓重的人文色彩,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高度关注。在2016年12月举办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甘肃卫视作为优秀纪录片播出平台向全国同行介绍了经验。
3. 加大了本土纪录片的管理扶持和宣传推介力度。 省局每年以正式文件形式向全省制作和播出机构部署纪录片创作生产年度重点任务。自2015年起,对纪录片生产先进单位给予切实有效的项目资助共100万元。举办了“首届甘肃优秀本土纪录片评选”活动,从77部作品中评选出17部获奖作品,资助金额累计18万元。侧重鼓励扶持市州、县区及民营制作机构,其中一等奖作品《阳关夫妇》《天地神舟》《山菊花》均出自地方播出机构。每年在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上举办“纪录片题材及拍摄方案推介活动”,搭建纪录片研讨和交流交易平台,扩大影响,示范交流。积极组织、全力推荐制作机构和本土纪录片作品参加国家总局季度推优、半年选优、年度评优,入选季度推优的纪录片共10部,《河西走廊》获得年度表彰,其制作公司荣获优秀制作机构。
在国家总局第三届优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表彰及主题论坛上,我省作为五个发言代表之一进行了题为《坐拥“一带”,纪录精彩》的主旨发言,向全国同行介绍了甘肃纪录片大省建设情况。2015年广州纪录片节,甘肃省被评为纪录片十大推动者单位。2016年省局宣传处被国家总局评为纪录片优秀组织机构。
二、当前的发展机遇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纪录片行业发展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正如有专家学者指出的“现在纪录片发展的夏天来了”。
从纪录片本身的性质来说,基于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多媒体的融合发展,纪录片由于其自身非虚构底线、故事内容、价值观表达的品质,契合了当前媒体的表达形式和受众的欣赏模式而出现了“纪录片热”,受众量大,市场面宽,美誉度高,影响力广。从中央电视台2005年推出大型纪录片《故宫》,中国纪录片掀开了工业化、大片化的制作发展阶段;2012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从单一大片作品向有品牌价值的文化IP转型。未来10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样态,将是“具有高度媒体融合属性的,兼具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新兴传播模式的纪录片业态”。
从国家宏观政策来说,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倡议“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需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纪录片事业和产业的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
从我省的推进措施来看,2013年,省委宣传部提出了“甘肃纪录片大省建设”工程,召开了全省纪录片大省建设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印发甘肃省纪录片大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2017年6月,省局出台了全省《2017—2021年纪录片创作五年规划》,从选题建设、制作团队、播映平台、人才队伍、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谋划推动纪录片大省建设工作。
在拥有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有政策缺资金。甘肃省确立了纪录片大省建设工程,出台了《甘肃省纪录片大省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2017—2021年纪录片创作五年规划》,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没有设立纪录片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用于纪录片项目的扶持和资助,远远不能满足呈现井喷式发展的纪录片行业不断增长的需求,无法更好的发挥体制机制作用,无法形成规模和优势。
2.有选题无成品。这个问题在各市县电视台尤为突出。甘肃省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各地又有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市县电视台策划了许多好的纪录片选题,但是由于缺少资金扶持和支持,加上制作力量单薄,许多好的创意和优秀选题无法启动拍摄,成了遥遥无期的设想和计划。
3.有作品缺精品。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多数制作机构拍摄制作纪录片多以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为主且比较分散,而地方政府投资拍摄的绝大多数为宣传片、专题片,是为了外宣的需要,很多片子为了满足投资方需求,成了单一歌颂式的纪录片,以专业标准衡量很难在公共电视台播出,也很难出精品力作,更难以打造精品。
4.有人才缺大家。尽管近年来甘肃省纪录片行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加,也聚拢了一些有情怀、有技术、有才气的专家,但从总体上来看,数量不算多,更是缺少大家,无论导演、编剧、撰稿、剪辑、配音、制片,都缺少专家和大家;同时,有一些专家还出走北、上、广、深、苏等纪录片行业发达地区,没有能够留在甘肃图发展;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从业人员从思想观念、技术理念、艺术审美等方面仍较为落后,没有人才优势。
三、对策建议
健全纪录片大省建设领导机制,按照“甘肃题材、西部元素、中国立场、世界表达”的要求,打造一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彰显甘肃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积淀、丰厚的人文意蕴、鲜明的时代精神的精品纪录片,重点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甘肃本土优秀纪录片,使我省纪录片创作生产整体达到全国上游水平。
一是加强宏观指导力度。 主要是健全纪录片大省建设领导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围绕实施“纪录中国”工程,突出系统性、科学性,进一步做好宏观政策扶持和规划指导。抓住未来五年重大时间节点,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认真研究并组织实施重点纪录片选题规划,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题和“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反映陇原儿女生产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题材为重点,系统介绍甘肃历史、甘肃文化、甘肃风情、甘肃成就,对内帮助人民增强“四个自信”,对外客观展现甘肃精神和甘肃力量,宣传“绚丽丝路,如意甘肃”的良好形象。
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结合国家总局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鼓励本土纪录片从业人员和爱好者创作反映陇原人民奋斗故事、展现陇原儿女精神风貌的短纪录片。对优秀作品和创作人员,全力推荐推介,争取获得总局、省上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抓作品培养和发现人才。加强对省内纪录片制作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牵线引导省级电视台、市县电视台、高校、民营制作机构强化联系合作,做到资源优势互补,形成策划、拍摄、制作、评奖、播出等有机联系、合作共赢的平台和机制,推进纪录片大省建设。策划开展纪录片“进军营、进校园”等活动,培养潜在的纪录片观众群体和创作人才。
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当前,各省纷纷加大力度支持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有的省设立每年3000万元的纪录片发展资金。我省应设立甘肃纪录片精品创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纪录片脚本的创作和收购、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拍摄播出补助、获得国家级大奖纪录片的奖励、在央视等国内外知名媒体播出的扶持以及优秀纪录片人才的培养。探索借鉴国家总局推进中国梦主题重点作品创作的模式,积极发挥作为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和政策杠杆的撬动作用,有效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辐射作用,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可考虑分前、中、后三期投入,每个阶段验收后才给予进一步的投入;组织优秀作品展播可采取政府购买一次性播映权的方式,有效保护创作者的收益和积极性。同时,积极争取有利于纪录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建立纪录片发展基金。不断完善创作引导、播出鼓励、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纪录片。
四是 拓宽展映播出渠道。 积极争取与中央电视台、中国纪录片网、国内主流视频网络平台等国内主流媒体和优秀纪录片制作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甘肃省纪录片发展。省广电总台保持卫视频道固定栏目展播纪录片,指导协调文化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各市州广播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县级广播电视台要开设纪录片专栏,整合甘肃省内纪录片展播内容,扩大纪录片播出需求。积极推动甘肃省优秀纪录片电影进入省内主流院线和主要影院。在广播影视网络媒体推出我省优秀纪录片展播展映平台,注重通过新媒体宣传、推介我省优秀纪录片。
五是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 鼓励互联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纪录片播出、交易、中介平台,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纪录片领域互联互通、融合发展。重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碎片化传播优秀纪录片。畅通新媒体购买播出优秀纪录片的渠道,适应市场需求,推动形成新媒体播出优秀作品的激励机制,使优秀作品长远长效地在新媒体占据更大空间。
六是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对于优秀合拍片,在国家总局组织的题材规划、推优、评优等工作中,视同国产纪录片享受相同的扶持奖励政策。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大好机遇,鼓励省内主流电视媒体、制作机构与境外机构加强合作交流,鼓励中外合拍“甘肃题材、国际表达”的优秀纪录片。办好“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积极组织省内优秀纪录片制作、播出机构参加国内外影视节展,加强优秀本土纪录片的对外推介宣传力度,拓宽营销渠道,打造知名品牌。
七是加强纪录片学术研究。 坚持学术先行,加强纪录片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充分发挥甘肃省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和甘肃省广电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开展纪录片题材策划、学术研讨、作品评论及评奖交流等活动。在省内各主流媒体开辟纪录片论坛,刊载专家、学者、纪录片爱好者的评论文章,形成评论与创作良性互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