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准扶贫见真效 “双联”联出幸福新生活

24.01.2016  19:34

2015年以来,我省各地全面贯彻落实“1+17”精准扶贫模式,紧盯特困片区,创新扶贫方式,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发力攻坚。昔日的山村、牧区群众正在摆脱贫困迈向幸福新生活。

距离渭源县城50多公里的红堡子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渭源县有名的贫困村。村民马贵明因为家里缺劳力,全家一年的收入不足3千元。

双联干部了解到他家情况后,帮助他加入村里的养殖合作社,通过投母还羔的方式搞起了养殖业,三年多的发展,他家的羊已经有十几只,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通过养殖合作社的带动,养殖业已经成为红堡子村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帮扶干部还帮助村民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旱作农业种植。2015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以上,地膜玉米、中药材达到1500亩以上。

根据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等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实际情况,由省国家安全厅定点帮扶,引进投资建成村级集体经营项目--虹鳟鱼养殖场、成立了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目前虹鳟鱼已全面投入市场销售,由于肉质鲜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如今的上铜村看着漂亮、住着舒服。

双联活动开展以来,省政府外事办自结合积石山县情实际和自身优势,先后协调双联单位投入资金150万元,为后沟村修建排洪渠道5公里;投入资金70多万元为后沟村、后阳洼村完成12公里的道路硬化。并把双联帮扶的重点放在教育扶贫上,2015年协调有关单位捐赠价值10万元的教学用具、4万元的体育器材,为两个村小学捐赠价值41万元的电脑,建成价值13万元的电教室各1个。

在牧民高音宝家这套90多平米的房子里,电冰箱、抽油烟机、天然气炉灶、电视机等城里人用的电器设备一应俱全。他告诉记者,盐池湾乡雕尔力吉村距离县城近两百公里,这几年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让牧民享受到了大实惠。

甘肃台综合报道  记者:定西台,李军林,陇南台,王刚,王子江,姚有丽,临夏台,刘永辉,苟裕光,边小磊,张燕利,酒泉台,大可,曹雪梅,李天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