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见成效

10.02.2017  13:04

    原标题:甘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见成效

  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专题记者会(记者董文龙摄)

  1月18日晚,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了专题记者会,省委农工办、省委双联办主任周兴福,省扶贫办主任任燕顺,省农牧厅副厅长韩临广就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2015年完成了减贫100万人的目标。在“双联”行动中,全省1.4个双联单位,40.8万名干部联系帮扶了1.5万多个村、101.3万贫困户,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些贫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联行动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

   周兴福:“双联”行动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

  周兴福在记者会上介绍,双联行动中,全省各级1.4万多个双联单位、40.8万名干部、8万多名人大代表、1万多名政协委员、209家省外单位积极参与,联系帮扶了1.5万多个村、101.3万贫困户。

  周兴福说,各级双联单位和双联干部紧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推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持续推进“八个全覆盖”、着力做好“五件实事”,帮建了一大批基础性、公共性、民生性的建设项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吃水、行路、住房、用电、看病、上学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老大难问题,帮办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得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在双联行动中,创造性地开发了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农民资金互助社等70多项涉农金融新服务和新产品;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建立起了融资贷款担保体系,解决了贷款难的问题。

  在双联行动推动下,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些贫困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联行动成为我省“十二五”时期民生工程的最大亮点,成为全省“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成为在全国叫得响的脱贫攻坚工作品牌,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得到了人民群众与社会各方面的真心拥护和普遍赞誉。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在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

   任燕顺:2015年全省减贫100万人口

  任燕顺在记者会上说,“‘十二五’期间,全省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8%,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5%。2015年度减贫100万人目标可以完成。”

  任燕顺介绍,2015年甘肃省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调整,做到有进有出、应扶尽扶。2015年全省争取到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亿元,整合20个省级部门440亿元专项资金,一次性切块下达到县;实施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已发放215.8亿元,惠及45万户;实现了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对贫困村和藏区有贫困人口行政村的全覆盖。

  2015年全省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0%;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1025公里,建制村道路通畅率提高到82%;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4%,改造农村危房21.8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新建贫困村“乡村舞台”2874个,新建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2400所,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着力培育壮大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34.9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31.7万人,获证29.4万人。陇南市扶贫办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任燕顺说,2015年,全省实现了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两个全覆盖”的目标。省上选派厅、处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到58贫困县挂任副书记和科技副县长,并实现了大学生村官和乡镇大学生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

   韩临广:2015年全省 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韩临广在记者会上说,去年省农牧厅先后整合9.35亿元农牧业发展资金用于富民产业,成功推动建成了一批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15年贫困地区新增特色优势产业面积96.9万亩(全省新增100万亩),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733个(全省新建815个),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韩临广说,2015年省农牧厅将4.1亿元的旱作农业扶持资金全部用于75个贫困县(区),完成全膜双垄沟播面积1500万亩;通过在贫困地区推广旱作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模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基础;马铃薯品种选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发、玉米制种、草地农业等技术推广应用与创新,成为富民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去年,全省组织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从事特色产业发展的经营组织达9147个,较上年增长20.6%,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达2783个,较上年增长10%;全省贫困地区依法注册农民合作社5.4万家,占全省农民合作社总数的95.52%;6220个贫困村成立农民合作社10724家,成立合作社的贫困村占贫困村总数的67.5%,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增强。

  韩临广介绍,2016年,省农牧厅将通过落实富民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提升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贫困村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民技能培训实效等措施,聚焦重点发力,大力推进富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的比重。(记者董文龙 杨方铭)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