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精准扶贫的贫困村:“阳山村样本”

27.11.2015  09:24

阳山村,是我省高寒阴湿地区的一个小山村,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山村之一。今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再次来到这里,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了解贫困成因、探索脱贫之计。从此,这个曾一度被视为穷乡僻壤的落后村,成了全国贫困村的样板村。

日前,在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下,如何突围贫困的堡垒?如何精准脱贫?阳山村也在探索着脱贫致富的新模式。它的昨天、今天、明天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村庄

六月是积石山县最美的季节,金灿灿的油菜花层层叠叠布满了山野,公路在花海里蜿蜒,让散落在山间的村庄美不胜收。阳山村就在积石山麓的脚下,距县城8公里。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有327户1720人聚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贫困面达到63.77%。

6月17日,当记者走进阳山村六社时,这里已经通上了水泥路,村民们已经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村支书安福雄告诉记者,两年前,村里绝大多数民居都是破旧不堪的土房子,有的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极个别村民居住的砖瓦房就显得特别扎眼。

一直以来,阳山村的村民和我省其它贫困地区的村民们一样,都是靠天吃饭。村民赵永和说,遇到风调雨顺的年头,日子就稍好一些。采访中,村民们告诉记者,几年前,由于生活贫困,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孩子上大学或者有一个家庭成员得一场大病,那生活过得就更艰难了。据村支书安福雄介绍,五六年前,该村人均年收入只有六七百元。

人多地少,村民只能在他乡另谋出路。”安福雄说,全村耕地面积1334.2亩,人均耕地仅为0.8亩,群众的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劳务,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采访中,一位村民如是说,多年来,村里人仅靠这点微薄又贫瘠的土地,根本赚不到钱,许多村民只好外出打工。可是,既没有技术,也没有门路,外出打工也只能卖劳力。有时候,觉得这个村子没有任何希望了,特别绝望。

由于生活贫困,很多贫困地区的村民和阳山村的村民一样,实在看不到村庄富裕起来的任何希望,只好游离他乡,不愿回到世世代代生活的这片土地。记者在临夏、定西等贫困地方走访时了解到,多数村民表示,近十年,空巢村的出现与地区的贫困和发展空间狭窄有着直接的关系。越贫困的村庄空巢现象越严重,甚至有的家庭举家搬迁。

精准扶贫的“阳山样本

对于阳山村来说,最大的机遇就是赶上了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政策,最大的幸运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再次来到这里,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了解贫困成因、探索脱贫之计,也让贫困的阳山村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福雄自豪地说:“你们来了,我就带你们到汪洋副总理走访过的家里看看。”正在喂羊的村民赵怀旺首先把记者带到自己宽敞明亮的新房,拿起摆放在桌上装成框的照片高兴地说,这是总理来我们家时的合影。他说,在政府危房改造项目的支持下,自己才建起了这么漂亮的房子。现在他每年的低保和残疾人补助款两项就已经解决了温饱,农闲时出去打些零工,加上养殖收入,一年下来也有了存款。

村民赵福海最高兴的就是新房子快建成了。“现在村子里都建的是平顶水泥房。咱村能够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都是副总理汪洋的到来和县上的扶持,不然大多数村民都没有能力去修房子。

村民赵关英最关心的是养殖业,他说,政府给每户村民分了8只羊,鼓励发展养殖业。阳山村属高寒阴湿地区,村周围有着天然牧场,地里的包谷杆杆、麦草杆之类的也很多,养殖业很符合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

积石山县柳沟乡党委书记马占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汪洋副总理来到我们贫困山区,不仅使乡村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观,而且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变化,村民们有了发展的信心。阳山村作为贫困县的贫困村,一定要抓住政策机遇,因地制宜实施精准扶贫,打造成我省精准扶贫的“阳山样本”。

如何抢抓机遇,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扶谁的贫、谁扶贫、怎么扶贫?”积石山县柳沟乡乡长何永明称,目前,阳山村重点解决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抓好精准扶贫,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要坚持扶贫抓产业,抓好互助社、双联惠农贷款工作,支持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要抓好技能培训,努力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

一个贫困村的现实镜像

平顶房盖起来了,水泥路修通了,养殖业搞起来了,阳山村未来到底是什么样?成为积石山县、乡政府领导在扶贫路上遇到最大的挑战和思考,也是我省整个贫困地区在扶贫攻坚中遇到的困惑和瓶颈。

记者在阳山村看到,依地势而建的“六位一体”村办公场所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安福雄说,路通了,房建了,村民的生活环境改善了,但他心里还是不太踏实。因为,阳山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靠天吃饭,没有资源,发展步伐缓慢。靠养殖和劳务只能解决村民的温饱,以后阳山村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突破点在哪里?他自信地说,我们是贫困,但我们也有不少高山绿色农产品,如菜籽油、林果品等,虽然土地少,但我们可以借土地流转政策,连片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他说,他很想去看看陇南的电商,通过互联网也把村里的产品销到全国去。让农民在农业的产业化上发展,心里才有底。

要从根本上缓解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零敲碎打式的扶贫开发很难实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进军教授认为,精准扶贫最终要让真正的贫困户脱贫。我省大多数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底子薄、发展能力弱,除了让贫困地区村民享受到片区扶贫建设带来的普惠外,还要专门实行差异化扶持。

扶贫开发,如何扶到“”上、扶到“”上?我省已经进入了扶贫开发的新阶段。我省扶贫工作从“大水漫灌”改为“精确滴管”,从救济式扶贫转到开发式扶贫。刘进军说,我省的其它贫困村和阳山村一样,要找准脱贫门路,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

不久前,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也提出,我省将对225个特困片带和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在明确“滴灌对象”后,找准贫“”,“对症下药”,列出脱贫需求清单,明确脱贫措施,制定到村到户减贫计划。并以前所未有的财政投入、填补“短板”的学前教育、“互联网+”的电商扶贫、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金融支撑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扶贫手段,全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

什么是好样板?不仅仅要找出致贫症结,更要夯实扶贫脱困基础。让贫困村的发展从一个阶段跨进另一个阶段,并为其他贫困地区学习和复制。阳山村在“真扶贫、扶真贫”的探索与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并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编辑 :张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