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秸秆变饲草 牛羊壮而肥

04.11.2014  17:57

    新华社兰州11月3日电(记者程楠、张文静)记者近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等地采访时发现,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的现象难觅踪迹。曾经秋收过后,地头里不时冒出滚滚青烟的场景,如今不复存在。秸秆都去哪儿了?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当地多家农户。

    “秸秆浑身是宝,当然没人烧了。”安定区白碌乡复兴村肉羊养殖户牛作福告诉记者,过去一到秋收季节,他所在的村子都被焚烧秸秆的烟雾笼罩。而现在,秸秆成了牛、羊的“营养餐”。

    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党总支书记张金川介绍,多年来,老百姓处理秸秆最习惯的方式便是焚烧,因为没有成本,操作简单。随着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焚烧秸秆在很多地方被严厉“叫停”。一些地方还出台严格规定,焚烧秸秆要罚款。

    不焚烧,秸秆怎么处理?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定区近年来探索玉米秸秆青贮技术,将保持青绿的玉米秸秆切碎,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和化学作用,在密闭无氧条件下制成青贮饲料,供牛羊食用,成功将玉米秸秆变废为宝。

    “发酵后的饲草比原来的青绿饲料要更鲜嫩,营养物质更多,而且饲草的芳香酸味还刺激了牛羊食欲。”牛作福说,这样喂出的牛羊越长越壮,收入也越来越高,形成良性循环。

    张金川说,原本躺在田间地头上等待烧毁的秸秆,如今除了成为牛羊的“营养餐”外,还为农民换来真金白银。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建立青贮池,收购农户秸秆,自给自足;也有些牧草企业投身秸秆资源再利用产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饲草。

  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益民介绍,2007年至今,该公司建成大型青贮池3个,可青贮饲草2800吨。“1亩玉米秋收后可产2吨左右秸秆,1吨市场价格为200元,这样1亩地可为农民增收400元钱。如果连秸秆带玉米棒一起收的话,1亩地有5吨,可为农民增收2000元钱。”

  林益民说,农民既可卖秸秆换钱,也可“以物换物”,用秸秆换来企业加工好的成品饲草。他所在的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已让周边2000多名农民受益。

  张金川介绍,西北地区饲料生产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旺季时饲草吃不完很容易霉烂,淡季又缺少青绿饲料,而青贮饲草的推广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玉米秸秆的循环利用既改善生态环境,又推动养殖业发展,更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举三得的好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