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考队员日记讲述南极之旅

15.12.2015  08:18

  直升飞机运物资

  中国兰州网12月15日消息 11月7日,承担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从上海起航,随队出征南极的中科院寒旱所助理研究员李传金此前曾告诉记者,尽管从中山站下船到昆仑站的漫长雪地中没有网络,队员们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通过卫星电话向家人报平安,但他还是许诺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通过其QQ空间或微博发回其“旅游日记”。12月14日,他给记者发来了第一部分日志,希望可以通过这些带领本报读者一同领略南极奇景。

  11月7日,是李传金和科考队出发南极的日子,他此次不止在登上南极大陆之后负责科考工作,而且还肩负着一些在航渡期间采样的工作,主要包括安装一套气溶胶采样器以及采集沿线的海水样品。《南极日记》也从这一天开始记录了——

   打扑克成为防晕船妙招

  当天出发后,雪龙船在长江口航行了一段时间,那里风平浪静,周边有很多渔船及运输船驶过,海面让人感觉很舒服。到了晚上,船驶入东海,海况就差了一些。

  随后几天,船已经驶至南海海域,此处的风浪也逐渐增大,船体晃动幅度明显加大。许多初上船的队员开始出现明显的晕船症状,吃饭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看到晕船的队员,我想起自己29次初上雪龙的惨状了。这次我反应还算可以,虽然也有头晕不适的症状,但终究没有被晕船“击倒”,依然每天按时吃饭睡觉,虽然睡眠质量不高,容易中途被晃醒。之所以能有效地“抵抗”晕船,是因为继续了上次防晕船的“妙招”——打扑克。我发现打扑克有几个好处,首先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缓解晕船症状;其次就是能团结队友,尽快和队友熟悉起来;此外还能锻炼自己牌技,磨合队伍,为以后船上举行的扑克大赛练习。因为扑克大赛是航渡期间的保留比赛项目,这给了大家打牌消遣的又一动力。

   雪龙船上文娱活动多

  雪龙船上每次都有一个固定的项目就是开设——南极大学。科考队的每一位队员既是讲师又是学生,每个人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讲给大家听,算是对新队员进行科普和经验传授。32次南极考察队南极大学校长是领队秦为稼,几位副领队担任教务长。秦校长给科考队员讲了本学期的第一节课,“科考重器,指日可待”,主要介绍了我国另一艘科考破冰船筹备建设的情况及进展。秦校长绘声绘色的讲演,使大家明白了这艘极地科学考察船的特点及优势,相信未来几年它的下水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极地科学考察(海洋调查)的水平。

  有了“文化课”当然不能少了体育和娱乐活动。11月12日,科考队专门举办了卡拉OK大赛,并进行了预赛。11月14日晚上进行了卡拉OK大赛“雪龙最强音”的决赛,经过两轮晋级赛,冠亚季军纷纷出炉,雪龙船的船员包揽了季军和亚军,冠军则由来自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的马静获得。

  除了卡拉OK比赛,船上还进行过拔河和喝啤酒比赛。拔河比赛的冠军是一队彪形大汉,而喝啤酒比赛的冠军仍然是近几年蝉联冠军的雪龙船三副。三听罐装啤酒七秒的速度令很多人叹为观止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航行,科考队到达了中山站,由于工作比较忙,李传金很长时间都没有时间写日记。直到12月7日,他才又重新开始写起《南极日记》——

   到达南极开始科考活动

  12月7日的天气很好,不仅给出发基地的飞机吊运物资下船提供了很大的契机,同时也给出发基地工作的队员的脸上留下了太阳的“光辉记忆”,不少队员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晒伤。可以想见强烈日光加上雪面的反射,对队员的皮肤是很大的考验。

  当天早上8点,直升机Ka-32准时将我和其他23名科考队员送到目的地。我们的工作任务是将前一天俄罗斯朋友帮我们拖出来的雪橇拖回生活区,以便进一步修整雪橇。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的活,干起来却难度很大,雪橇上都装满了物资,有的是整橇的油桶和油罐,用细的钢丝绳是牵引不动的。科考队员崩断了两根食指粗细的钢丝绳,所以只能换粗钢丝绳,但粗钢丝绳的重量可是细钢丝绳的十几倍,两个人在雪地上搬动起来都很费劲。这种工作忙了一个上午,还剩下不少的油橇没有搬运。下午,由于飞机一直在吊运内陆队的食品及科考物资,吊运用的网兜需要快速的运转,所以我所在的拖橇组又被抽调去搬运食品及科考物资。

  每次内陆队出发前的准备都是最难,工作量最大的时候,很多的物品需要转运、拆装、上橇、绑扎等等。往往在出发基地工作一周后很多人都会晒掉一层皮。(记者孙理/文李传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