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会物流业亟待“小”升“高”

10.09.2014  10:11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上半年,全省物流业运行形势总体良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均保持较快增长,物流转型升级加快,专业服务能力增强,企业效益有所改善。但社会物流总费用和社会物流成本依然偏高,物流企业成本压力和经营难度依然较大,运行效益偏低现象没有明显改观。

    最突出的问题是,物流市场主体结构不够合理,物流企业“小、散、弱、乱”现象严重,行业整体急需突破瓶颈,从小规模发展向高端化升级。

     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

    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完成82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0%。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和外省流入货物物流总额约占86%;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约占14%。

    同时,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0%,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0%,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其中交通运输业完成250亿元,占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的83%以上;仓储业、邮政业、贸易业完成增加值50亿元,约占增长的17%。

    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3.3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约11%,其中铁路货运量约占10%,公路货运量约占75%。管道货运量约占14%。可喜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上半年,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5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0%以上。其中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占三分之二。

     物流市场主体结构不够合理

    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虽然全省社会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但综合因素导致企业盈利偏低。

    据统计,上半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约19.4%,比上年同期降低0.3个百分点,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运输费用占70.0%,高于全国平均占比,改组数据显示出经济运行中的运输成本依然较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材料和土地等价格的持续上升,还有保管与管理费用攀升较快,导致部分物流企业盈利偏低。

    从物流企业自身来看,物流市场主体结构不够合理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2013年,全省拥有各类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3000多家,其中达到国家2A级以上标准的物流企业仅18家,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0.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货运业户平均每户拥有货车数3.26辆,但拥有10辆车以上的业户仅占1.5%,货运物流企业“小、散、弱、乱”现象严重,且缺乏稳定性,服务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业内人士表示,与先进省份企业和跨国企业相比,省内物流企业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服务水平、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部分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步履缓慢,经营水平没有明显改观。

    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建设,甘肃省物流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瓶颈制约局面也大为缓解,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运输枢纽发展相对滞后、衔接不畅,多式联运基础薄弱;各类物流园区分散孤立,相互不衔接配套,致使设施效率不高,城乡配送的末端“最后一公里”物流设施严重缺乏。

     改革红利刺激市场活力

    对此,省工信委针对甘肃省物流业转型发展提出“五加快”、“五转变”的对策建议。

    加快综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化物流市场主体结构,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重点物流企业的扶持引导,鼓励企业以资本运作跨区域、跨方式做大做强,并促使其加快向现代物流经营商转变。鼓励中小物流企业间通过资源整合、资产整合、平台整合、品牌整合等形式发展物流联盟。加快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及加快物流业文化体系建设。

    甘肃省物流行业和企业应放眼全局,密切关注市场变革和政府改革,关注平台型网络化、技术型电商化、专业型一体化等新的物流运作模式,审时度势,着力于五个转变。具体是,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物流服务商”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变,由“独立扩张”向“联动发展”转变,由“诚信服务”向“诚信行业”转变,由“区域网络”向“跨国网络”转变。

    从宏观经济仍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和发展趋势来看,全省经济仍处于调整过程中,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将继续,经济运行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但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国家和省上已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下半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过程中,高铁、地铁、综合交通枢纽和公共设施、环境治理等领域存在较大投资潜力,且简政放权有利于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甘肃省社会物流相关领域的固定投资增速仍将快速增长。(记者 伏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