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融资担保业:多而不强欠发展

06.11.2015  17:14

  中国兰州网11月6日消息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融资担保行业,期望这一行业能够迎难而上,探索出一条适合甘肃省情的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省将融资担保业作为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引导和扶持发展力度,成绩可圈可点。然而,面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对比兄弟省市融资担保业发展状况,我省的融资担保业发展仍处于“盆景”阶段,尚未形成推动全局发展的“风景”,数量不少,却实力不强,整个行业发展还需要一个“质”的飞跃。

   纵向比较:实现突破性发展

  纵向比较,“十二五”期间是我省融资性担保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一个阶段。

  2011年初,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融资担保业发展和监管工作的意见》,以解决市场主体融资担保困难为宗旨,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等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资金、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融资性担保业市场建设,拉开了全省融资性担保业快速发展的序幕。

  其中,为了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有保障的融资担保服务,引导融资担保业市场发展,2012年甘肃省公航旅集团发起设立了全省最大的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甘肃省融资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8亿元。成立以来,该公司充分利用自身资本金雄厚和国有资本的信用优势,全力发挥金融杠杆的放大作用,不断提高金融支农、支小、支弱的覆盖面,先后在金昌、庆阳、天水等地设立了8家经营性分支机构,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中小微企业,有效缓解了一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今年9月末,该公司已累计担保客户1500余户,累计担保贷款115亿元。

  同时,为实现融资性担保机构对全省所有县区全覆盖,2012年6月,全省58个贫困县在同一天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面向涉农企业、小微企业和种养殖户提供担保服务,以此探索破解“三农”领域和贫困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为了进一步增强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完善担保业的担保机制和抗风险能力,今年5月,我省又以原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整体改建设立了省级再担保机构,全面开始全省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

  截至2014年底,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数量已从2010年的123户增长到了364户,年均增长31.2%,平均每年成立新机构60家;实收资本总额由2010年的46.8亿元增长到了220亿元,年均增长47.2%,平均每年有34亿元资金被“输血”到融资性担保业;在保责任余额由2010年的73.2亿元增长到了404亿元,年均增长53.2%,市场以每年平均82亿元的速度扩张;新增担保额由2010年的69.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326.9亿元,年均增长47.1%,平均每年新增担保额64亿元。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