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8个
在9月10日上午召开的第二届凉州文化论坛暨中国·河西走廊第八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省政府颁布的《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八年来,河西走廊成为全国葡萄酒的核心产区之一。截止2016年,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1.01万亩,比2009年增加了19.23万亩,增幅163.24%;全省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8个,八年来新增10个,增幅125%。
河西走廊具有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具有发展有机葡萄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天然秉赋。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 是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特有的一个优势。 唐朝诗人王翰《凉州词》脍炙人口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清代武威学者张澍的“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不愿封侯县斗印,聊拼一醉卧亭皋”,民国时期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的“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都把葡萄和葡萄酒作为河西走廊的象征。翻开浩瀚的历史史料,凉州和凉州葡萄酒的诗文几乎渗透到历史的各个时期,数不胜数,俯拾皆是。
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协会秘书长、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组委会秘书长陈浦表示,11万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缺水少雨,干旱半干旱,这是发展农业的劣势,但恰恰又是发展葡萄酒产业的优势。
“葡萄酒产业能否做大做强,主要决定于葡萄酒品质。葡萄酒品质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而原料品质决定于光照、温度、降水和土壤等因素。” 陈浦说。
陈浦还从光照、温度、降水、土地等方面阐述了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的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葡萄是长日照作物,对光的反映很敏感。河西走廊的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葡萄穗大粒大,着色非常好,而且具有河西走廊地域特有的香气。
葡萄是喜温作物,对热量要求很高。河西走廊的有效积温达15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在15℃以上。这非常有利于糖分结晶和积累,使糖酸比处于理想状态。
其次说降水:河西走廊的气候非常干燥,可抑制葡萄病虫害的发生,不需或者很少喷洒农药。世界上好多葡萄产区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上,病虫害易发生,离不开喷洒农药。我国西部的这一优势在全球独一无二。同时,依靠无污染的祁连山雪水和地下井水灌溉,进一步保证了葡萄品质。此外,干燥的气候为采摘后24小时内进行轧汁这一工艺要求也提供了保障。
“河西走廊的葡萄酒产区都处在沙漠沿线的戈壁荒漠区,土壤为灰钙土、荒漠土、灰棕土和棕漠土,矿质元素、包括微量元素非常丰富,且土壤结构疏松,空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同时,可供开发种植的沙荒地和戈壁滩很多,为发展葡萄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1999年10月,参加全国第五届葡萄科学讨论大会的33名高级专家一致认为:以武威地区为代表的河西走廊,是全国生产葡萄酒的最佳区域之一,是最有希望酿造绿色有机葡萄酒的地方。2010年9月,美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和新西兰等7个国家11位从事葡萄酒育种、栽培、酿造加工的专家,在对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的酿酒葡萄基地、葡萄酒生产企业进行考察后,也一致认为:甘肃河西走廊是生产葡萄酒的理想产区之一,是生产有机葡萄酒的最佳产区之一。
所以有人这样形容:“在中国,如果是一枚理性的葡萄,由它来选择自己生长的地方,那么毫无疑问,首选是甘肃的武威乃至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在漫长的岁月里,曾被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改革开放后,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得以重新起步。
据介绍,2010年3月,《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颁布实施。甘肃省委、省政府决定“要把葡萄酒这一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政府增税为一身,聚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好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要求:“产区的领导、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从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高度来认识加快发展葡萄酒产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甘肃省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颁布实施八年来, 甘肃省政府召开了六次领导小组会议。2015年出台了《关于促进全省葡萄酒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意见》, 决心把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使河西走廊成为全国葡萄酒的核心产区之一。
一组数字表明,截止2016年,全省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1.01万亩,比2009年增加了19.23万亩,增幅163.24%;全省葡萄酒生产企业达到18个,八年来新增10个,增幅125%。
目前,武威已建成酿酒葡萄基地25.95万亩,分别占全国、全省酿酒葡萄面积的15%、85%以上,成为全国九大葡萄酒产区之一。武威酿造葡萄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形成了以莫高、皇台、威龙、紫轩等为代表的葡萄酒企业集群,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