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大会交流发言摘登
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
省直机关工委
省直机关工委联系了康乐县2个村,又是康乐县双联行动省直组长单位。三年来,我们坚决贯彻省委部署,推进双联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严格落实制度,确保干部“下得去”。统一安排,每年年初把每个干部下乡的时间落实到人,集中食宿、集中管理;每年分10个批次组织干部进村入户,驻村小组都建立工作台账,形成民情调研报告,每个干部建立民情日志,详细记载工作开展情况;每半年组织驻村干部在机关干部大会上交流体会,把干部的工作表现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三年来,机关干部较好地落实了15天的驻村制度,每个干部基本做到了熟悉村情、户情。
注重教育培训,着力使服务能力“提起来”。我们请省直有关部门介绍全省扶贫开发情况和惠农政策、扶贫资金和双联贷款的政策规定,帮助干部全面了解“1236”扶贫攻坚部署和要求,熟悉争取项目资金的渠道和方法。还请基层干部介绍做好工作的体会和经验,帮助干部掌握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规定每批驻村干部都要开展一次政策宣讲、上一次党课、组织一次民情调查、参加一次田间劳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基层工作本领。三年来,驻村干部组织集中宣讲政策11次,上党课7次,写出民情调查报告18篇。
送温暖、办实事,真正使干部群众“联得住”。针对出行难、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协调资金1780万元,实施建设项目21个,使两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针对农民春播遇到的困难,协调落实35吨地膜和化肥。协调省级医院的医护人员到村上开展义诊,为两个村小学捐赠电脑、订制校服,为农户写春联,为121名70岁以上的老人拍摄制作“幸福照”。
培育富民产业,着力使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我们建立起了以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手为骨干的产业发展带头人队伍,86名机关干部同103名产业带头人结成对子;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组干部外出参观学习,请专家讲解种植养殖技术。三年来,两个村的养殖户、育苗户、药材种植户分别达到总户数的40%、61%和77%,农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2667元增加到去年的4486元,年均增长22%以上,210户贫困户脱了贫。
我们还认真履行组长单位的职责,加强统筹协调,省直9个部门和单位先后为23个联系村争取协调资金5670多万元,推动了各联系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富民产业的发展。实践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双联行动既是造福老百姓的民心工程,又是转变机关作风、培养干部的锻造工程。下一步,我们要把双联工作抓得更细更实更有成效,为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做出新贡献。
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省农业科学院
省农业科学院联系了庆阳市镇原县3个村。三年来,围绕如何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有力推进双联行动,我院发挥自身在农研农的优势,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是大力推广科技实用技术。我们与干部群众共同确定村主导产业,把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难点和瓶颈技术作为我院双联科技的切入点。三年来重点推广了苹果高效栽培与贮藏、核桃园建设、旱作农机农艺结合等实用技术。缺饲草、效率低一直困扰着养牛业。我院科技人员从国外引进高产饲草高粱,产草量是玉米的1至2倍,可多茬收割、能就近就快饲喂。养牛户苟益成每日喂牛时间从8小时减少到4小时,牛出栏时间由8个月缩短到6个月,他感慨地说“我的牛天天吃的是绿色葡萄糖,要是双联早几年,我早就致富了”。目前,种植甜高粱育肥肉牛的典型经验已在庆阳市成功推广。
二是普及科技知识、培训提升素质。双联村的群众普遍缺少适用技术,科技素质不高,观念守旧。我们采取专家讲课、租用农户土地种示范田、请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组织农民外地观摩等手段,普及科技知识、培训技能,9名技术人员常年驻点指导,并派一名专家干部任路岭村第一书记。三年来共开展技术培训105场次,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建立的苹果标准示范园已成为镇原县果农的样板。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在镇原县建立了双联之家服务平台。三年来,开展大型培训和技术咨询活动30余次,接待群众352人次。为支撑全省双联,我院开通了双联专家信息网络服务平台,80多名专家500多次到全县各双联点开展科技培训、规划编制和技术指导。为有效推广技术,我院搭建了“三百行动”平台,每年选派100名科技人员,进驻全省58个贫困县的100个村(企业),推广应用100项成果。研究员林玉红,连续两年赴榆中北山贫困村推广新技术,增产达20%以上,当地群众为我院送锦旗表示感谢。
通过参与双联行动,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望和需求,也为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搭建了最好平台,给科技人员提供了展示能力、发挥作用的大舞台。对我们来说,双联越做越有意义、越做越有信心。我们要继续秉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科技送进农户家”的理念,不仅在联系的3个村,更要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成果,为全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插上“科技金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