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大漠戈壁 像红柳一般挺立——记武警甘肃省总队酒泉市支队政委刘兴贵

13.11.2014  10:06

  原标题:他扎根大漠戈壁 像红柳一般挺立

  武警甘肃省总队酒泉市支队政委刘兴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刘兴贵下基层检查 陶怡杉  供图

  一年365天,他有一半的时间奔波在19.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上;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积雪厚度达一米多深,为救被困山中的牧民,他带领救援官兵奋战3昼夜,饿了吃干粮,渴了吃冰雪,他和战士们双手血肉模糊,硬是一锹一锹挖出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生命通道;他以绿洲般的情怀,不离不弃照顾失明妻子23载。

  他就是武警甘肃省总队酒泉市支队政治委员刘兴贵,入伍30年来,像红柳般扎根大漠戈壁,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经受了严酷自然环境和边境复杂情况的考验,铸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谱写了一曲默默奉献的时代赞歌。(记者 陶怡杉 通讯员 李为 屈杰文 原志强)

  他以胡杨般的意志——把官兵的信念牢牢凝聚在党旗下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酒泉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恶劣的环境导致干部琢磨着调走,战士也不愿久留。履新后第一次党委会上,刘兴贵凝重地说:“部队点多线长高度分散,但官兵思想不能散;执勤官兵能被大风吹倒,但思想不能被大风吹跑。”从此,他像满负荷运转的陀螺,带领“一班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四川艺术学院大二学生段方波满怀美好憧憬入伍来到酒泉,面对茫茫戈壁,迷茫、委屈,一度消沉失落申请提前退役。来中队蹲点的刘兴贵知道了此事,一遍遍找小段谈心,段方波的思想慢慢开始转变,他看到餐桌上的蔬菜品种单一时,暗自学习种养殖知识,迅速掌握了干旱地区几十种蔬菜和猪、鹅等动物种养技术,仅半年时间,中队门前的一块沙地被他变成了一片“绿洲”。如今,段方波成为全总队有名的“明星种养员”,《人民武警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为了解战士平日所思所想,一年365天,刘兴贵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奔波在方圆19.2万平方公里的茫茫戈壁路上,平均每半月到所属基层中队检查一遍,全年行程相当于绕地球两周。每次下部队,他总要看看战士的被褥够不够暖和,尝尝饭菜够不够鲜香,问问官兵有没有挠头事。每年春节,都要驱车一千多公里,深入到每个中队慰问官兵,到最艰苦的中队和战士一起写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用兄长之爱点燃官兵报国奉献的热情。

  6年来,刘兴贵亲自为官兵上了几百堂教育课,夯实了官兵扎根艰苦大漠建功警营的思想基础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在他锲而不舍的感召引领下,11个基层党组织个个过硬,6个后进中队进入总队先进行列,143名个人被表彰为各类先进,捧回总部、总队36块奖牌。

  他以骆驼般的毅力——扎根大漠戈壁带出过硬部队

  “要让官兵留在这里把部队当家,我们必须把部队建的比家还温暖。”刘兴贵认准了这一道理。

  制约基层发展的硬件问题,每一件都揪着刘兴贵的心。为解决这些难题所付出的艰辛,他的司机马光福历历在目:2009年,两个中队营房正在建设中,3个中队面临搬迁。为确保每个营房都建成“百年工程”,刘兴贵几乎24小时来回奔波在这几个中队之间,他的车一年跑了10余万公里,吃掉的方便面就有几十箱。

  刘兴贵明白,建设好部队是职责所在,带领部队打胜仗才是使命所系。

  2010年3月,玉门市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积雪厚度达一米多深,昌马乡部分牧民被困山中,陷入绝境。刘兴贵带领救援官兵奋战3昼夜,饿了吃干粮,渴了吃冰雪,硬是一锹一锹挖出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生命通道。牧民们得救了,看着刘兴贵和战士们血肉模糊的双手,他们感动地当场跪倒在地。任务完成后,刘兴贵却累得整整睡了3天。

  2010年9月,长期的劳累使他本来就很严重的双腿静脉曲张形成大面积血栓。严重的病情把他“逼”进了医院,手术做完后的第7天,医生再三告诫他,出院可能会引起腿部肌肉萎缩,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但刘兴贵毅然拔掉了还在输液的针头,在出院单上签下“一切后果我自负”后就匆匆回到部队。这也让他的身体付出了代价,官兵们看到他一颠一颠的身影,都会默默地心疼。

  他以红柳般的品格——不虑前途不思后路兢兢业业30年

  决战岂止在战场?30年来,刘兴贵同样面临种种诱惑和个人得失选择,他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2011年底,支队作为武警部队“基层建设标兵支队”候选单位,在迎考的节骨眼上,玉门市中队发生了一起意外亡人事故。当时,刘兴贵正团任职5年,后备也排在最前面,事故如报支队,荣誉保不住个人成长进步也会“泡汤”。面对单位荣誉和个人得失,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上级如实报告,主动要求取消评选资格。

  常言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出生于酒泉市肃州区屯升镇黄草坝村一个贫寒农家的刘兴贵,却没有给兄弟姐妹什么实惠。一次,大哥刘兴荣的领导到酒泉旅游,心想弟弟在酒泉支队当政委,怎么着也要给自己撑足面子。谁料,人到车站后,他打电话让弟弟派车到火车站保障一下。刘兴贵却说:“车是部队的不是你弟自己的,你们还是打出租吧!”刘兴贵的“无情”让哥哥在领导面前颜面扫地,从此再没有登过他的门。

  刘兴贵今年49岁,在正团职岗位已经工作了8年,服役时间也近30年。在个人的职务提升、进退去留等问题上也该花点心思了,他始终未向组织提出个人的任何要求。而支队建设大项工程57个,提拔使用干部120多人,选取士官310多名,官兵反映都比较满意。

  他以绿洲般的情怀——不离不弃照顾失明妻子23载

  有人说,军人的情感世界比天空还广阔,因为他们心中装满着对军营和战友的无限热爱;比海洋还深沉,因为他们把对亲人的爱永远埋在心中。这也许是对刘兴贵感情世界的最好诠释。

  “巧燕,花开了,你闻闻,香不香?”“南瓜长出来了,你摸摸,大不大?”“西红柿熟了,你尝尝,甜不甜?”……每当听到这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在散步时如此温柔地问着失明的爱人,帮助她感知这个世界时,熟悉他们经历的人内心都会涌上阵阵感动。

  那是1991年12月22日,一场厄运突然降临在了还沉浸在甜蜜恋爱中的刘兴贵和王巧燕身上,王巧燕遭遇车祸,眼镜碎片刺入双眼,导致视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多家权威医院诊断,几年后她将双目失明。王巧燕担心以后有一天会连累刘兴贵,提出分手。刘兴贵捧着王巧燕的脸,温情而坚毅地说:“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

  军人一诺千金,1993年他与王巧燕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妻子双目失明。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刘兴贵带着妻子散步、逛街,为妻子端饭、梳头、读报。

  走进刘兴贵的家,在厨房的案板上,整齐的摆放着一摞塑料饭盒,上面都印有星星、太阳、月亮形状的凹凸标记,王巧燕说,这是刘兴贵的发明,有时下部队当天回不来,他就将几天的饭分装在盒子里,星星代表早餐,太阳代表午餐,月亮代表晚餐。

  刘兴贵照顾失明妻子的模范行动,早已在支队官兵和当地群众中传为美谈。他的感人事迹,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网、凤凰网等军内外媒体刊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传播着弘扬家风美德的正能量。2013年,他的家庭被武警部队表彰为“五好文明家庭”。

  刘兴贵说从军当做强军梦!他本人先后7次荣立个人三等功,9次被总队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2013年被武警部队评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带支队党委被总部表彰为“武警部队先进旅团级单位党委”,支队4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