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调查

08.07.2015  17:42

  中国兰州网7月8日消息 “身离城市很近,心离城市很远”。在外地打工多年,榆中县马坡乡农民陈宝明如今却选择回乡创业。

  对他而言,放弃大城市并不意味着收入就大幅缩水,而靠近家乡使他“更容易收获幸福感。”

  陈宝明曾经是一个贫困户,为了赚钱养家,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前几年,他做出了回家创业的决定。因为他在外面打工时,发现很多人都爱喝兰州的三泡台,于是,就用自己打工积攒的钱创办了一个小型的三泡台加工厂。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他不仅脱掉了贫困的帽子,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当前,有舆论指出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加之劳动力供需变化、城镇化推进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等因素,“农民工时代”已迎来拐点。作为劳动力资源大省的甘肃,农村劳力转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我省农民工不再热衷“孔雀东南飞”,“大雁归来”就近创业、就业,逐渐成为大趋势。

  2014年,我省获得了有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全省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38.6万人,创劳务收入815.6亿元。全省新增回乡创业者5万多人,创造就地转移就业岗位近20万个。

  许多回乡创业者,用新理念、新视野将农业这个老本行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段国强,是成县镡河乡建村村老庄河社的普通农民。2000年初中毕业后,他告别故土南下打工。先后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做过搬运工、保安、餐馆小工、商场楼层管理员等。在不同的行业工作,虽很艰苦,但也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当他在网上看到成县县委书记李祥通过网络销售核桃的报道。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闪现:木耳、土蜂蜜……家乡有这么多“宝贝”,何不通过网络去销售呢?

  紧接着,段国强便创办了名为“成县原生态土特产”的淘宝网店,开始销售当地的土蜂蜜、椴木香菇、野生蕨菜等各类土特产品。2014年,段国强的“成县原生态土特产”淘宝网店销售额达到120万元。

  榆中县贡井乡大坪村塔儿岔山上的养鸡大户张巨爱,两年前在外地开出租车,虽然这个行业比较辛苦,但“收入还算可以”。有一次,他听说老家的很多人都搞起了养殖业,而且,还有乡政府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于是就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贷了一部分款,投入了40多万元,办了一个养鸡场。

  张巨爱告诉记者,他养的全是土鸡,一只100元钱,主要供往山庄和农家乐。当记者问张巨爱一年能赚多少钱时,他给了记者一个保守的数字,“也就四五十万吧。”张巨爱坦言:“在家打工划算得多,心里也好受得多。”。

  近年来,我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2008年以来,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甘肃省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回乡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工商税费减免、创业培训、财政金融扶持等方面的政策。2014年,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13项措施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精准培训、申报职称、个体经营等方面明确多项有利政策,为农民返乡创业、就业保驾护航。

  各地、各部门也结合实际,在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财政税收、人才培养、土地使用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初步搭建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开业指导、创业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在内的回乡创业服务体系。

  “城市并不是农民工的唯一出路和归宿,城市需要农民工,但农村更离不开农民。”有关专家表示,随着近几年各种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利好政策连续出台,“昔日的打工仔,如今都变成了返乡的创业新星”,有效解决了“空心村”和“空巢”家庭问题。当前,还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努力,切实改善农村网络通讯、道路交通设施,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让更多的、对农村有感情的,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的农民工回家‘当老板’,让他们的创业梦想不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