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壮大特色产业为精准脱贫增添持续动力
原标题:【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推出“扶持政策菜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我省壮大特色产业为精准脱贫增添持续动力
陇西县云田镇安家咀金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在采摘丝瓜。记者 郁婕
中国甘肃网1月5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 (记者 孙海峰) 记者日前从省农牧厅获悉,我省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动产业融合、精准培训,使得贫困户增收渠道不断得到拓展,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持续增强。方兴未艾的特色产业,为全省精准脱贫增添了持续动力。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近3000万亩,75个贫困县已成立合作社8.02万家,带动农户268万多户,占我省总农户数的一半以上。
在过去的1年里,我省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杠杆,紧盯23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精准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先后投入46.7亿元,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种养业,推出了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扶持政策菜单”,贫困地区牛、羊、水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六大支柱产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2017年,全省贫困地区新增蔬菜面积40万亩,新增水果面积27万亩,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522个,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特色产业的“杠杆”撬动起贫困地区的“穷根”。
群众增收快,全靠“龙头”带。去年,我省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使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上了质与量并重的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的主要载体。我省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重点扶持14家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70个;贫困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到7240个;在6201个贫困村扶持建立了合作社,基本实现了建档立卡村农民合作社全覆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扩张,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拓展了贫困户增收渠道。2017年,我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00多家,成为贫困户就地就近增收的重要门路。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万多家,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农民就业10.4万人,带动农户13.2万户。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7年,我省组织对1.6万名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致富技能;同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2.1万人,培训农民102万人次。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我省选择了1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示范村,每个示范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并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指导贫困村将土地等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入股发展多种形式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