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重心下移为民惠民
——我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记者 尤婷婷
回首望去满园春,缤纷多姿争放艳。今年以来,我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根本,坚持融合资源、共建共享,坚持创新、务求实效,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契机,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牵引,以“历史再现”“乡村舞台”和“文化集市”工程为有效抓手,紧密结合双联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着力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设施阵地和工作队伍建设,使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大发展、大提升,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有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乡村舞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国庆期间,平凉市华亭县策底镇策底村的乡村舞台锣鼓喧天,文艺演出周在这里红火地举行,歌舞《我们的中国梦》、方言三句半《五水共治为百姓》……一个个原生态、接地气的节目轮番上演,令人大饱眼福、连声叫好。
台上演出的是村民,台下观看的也是村民。村民李爱民说:“我们村里的能人还真不少啊,在家门口看熟人演戏,比看那演员的戏还过瘾哩!”
我省把“乡村舞台”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采取集中统筹、按需配置的方法,建设集“思想宣传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法制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平台。
经过1年多的努力,8800多个行政村建起了“乡村舞台”,建设速度快、效益高、功能全,有效推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向综合的发展,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历史再现”工程:留住散落的民族文化记忆
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村史馆是我省首批“乡村记忆”博物馆之一。
走进村史馆,映入眼帘的是煤油灯、手摇式粗布纺织机、青石碾子等几十件记录着这个贫困山村变化的老物件。康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武亚华介绍说:“党员活动室是2013年修的,我们专门辟出一间,作为村史馆,把这些老物件放进来,就是给大家留存一份记忆。”
为了构建我省文化传承体系,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为前提,以遗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博物馆建设为载体,全面展现我省历史文化风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再现”工程。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积极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大遗址展示利用模式和遗产资源富集地区博物馆规模化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的保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展示服务水平,使我省珍贵的文物资源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
今年5月召开了“历史再现”工程启动实施暨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公布了第一批共258个甘肃省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名录。半年来,“历史再现”工程的实施,特别是“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建设,留住了“乡愁”、保护了“资源”、传承了文化、激发了基层广大群众的家国情怀,日益成为农村新的宣传思想阵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集市”:让独具“民间绝活”的农民尝到甜头
一边作为图书管理员为借书的村民忙前忙后,一边是“刺绣大师”忙着手头上的针线活,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的唐喜琴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去年9月,交通便利的贾桥村建起了“文化集市”,该集市以村级农家书屋为依托,采用“三合一”嫁接模式,即“乡镇大集+农家书屋+香包生产户”为一体,是汇集农村特色民俗文化产品的新平台,也是传播正能量的新阵地。
“文化集市”还借助网络平台,拓宽了新的香包营销渠道,有13家较具实力的香包生产企业为其提供充足的货源,香包刺绣产品有十余种,基本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唐喜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些家庭仅香包一项,一年就能收入两万多元。”
“文化集市”工程实施以来,已经让许多拥有“民间绝活”的农民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目前,甘肃新华文化集市商贸有限公司已成立,在文化产品资源条件较好的市州成立分公司,并开设文化集市直营门店。今年年底,将建成文化集市40家,文化集市生产基地60家,带动农户3万多人。
两项工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
我省在全国较早组织编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大学生读本,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建设了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街、主题园和传统文化展示长廊,促进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和“人信人守”两项工程,着眼于全覆盖、高密度、大容量的传播,在城乡基层广泛宣传核心价值观24字的基本内容和中央、省委部署,使之人知人晓、深入人心。统筹运用理论教育、文艺传播、国民教育、文化传承、涵养践行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引导。
我省在原有的典型宣传平台“陇人骄子”、道德模范基础上,着力建设了重基层、接地气的身边好人、最美人物两大新平台,典型宣传体系趋于完善。在城乡广泛设立“德润陇原·甘肃好人”榜,定期评选和张榜公布。实施“中国梦·凡人善举天天看”百部微纪录电影工程、“甘肃攒劲人”评选展播等活动,广泛宣传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和“凡人善举”。每季度评选发布来自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展播、基层巡讲等活动。连续开展了十届“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评选宣传活动,两人入选“感动中国”人物。重点推出原临洮县县长柴生芳重大典型,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已成为基层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旗帜,成为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完善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深化“德润陇原”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加大对文明城市等各类创建主体的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持续拓展创建活动覆盖面,使文明城市、文明县、文明社区真正成为“基层工作加强年”的主战场和引领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排头兵,推动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
翻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长卷,亮点频现,催人奋进……
——深入推进“基层工作加强年”各项工作,各地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普及、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拓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
——甘肃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出台,有力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平凉市、陇南市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和示范项目城市。
——290万户“户户通”建设任务在全国率先完成,彻底解决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甘南州实现了广播电视在农牧区、寺院全覆盖,为藏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实施西新工程,开办了甘南州藏语广播节目。一批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成并投入使用。
——全面实施“十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制定出台戏剧大省建设规划和影视剧品牌建设规划纲要。
——“敦煌画派”“西风烈·绚丽甘肃”原创歌曲、“纪录片大省”“西部影视剧本工程”等品牌建设有效推进,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以“千台大戏送农村”“精品剧目惠民演出季”“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图书漂流”等为主题的流动文化服务项目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