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为联系村民增收致富助力搭桥

06.01.2015  12:23



流转解开发展死结

——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项目为联系村民增收致富助力搭桥

 

提起榆中县北山地区,兰州人都会用一个“”字来形容那里。由于干旱少雨、缺乏产业支撑,在很长时期内,这里一直穷名在外。

三年多前,就在榆中县定远、和平等乡镇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北山地区的上花岔乡却依旧在为找到发展的方向发愁。

干旱少雨,产业自然难以发展,没有产业,老百姓就穷,越穷心思越死,有些人连发展意愿都没有了。”谈起北山的发展瓶颈,上花岔乡乡长魏立荣说。

就这样,干旱、没产业、发展意愿不强,结成了阻碍上花岔乡发展的三个死结。

三年前,正当双联行动开始实施之时,省国土资源厅的机关干部来到了这里。

看到这里的景象,很多干部都很惊讶,都想不到离省城这么近的地方,竟然还这么贫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上花岔村第一书记王毅说道。

人是多了起来,可办法依旧很少。自然环境的制约,难住了北山的干部群众,也难住了省国土厅的双联队伍。

不过,随着双联干部们与乡亲们的接触增多,大家对这里的实际情况也越来越了解。

哲学家认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上花岔,这个定理得到了充分证明。随着对这里了解的加深,省国土资源厅的双联干部们发现,这里虽说穷,但耕地面积却不少,人均耕地达6.77亩,一户人家有几十亩地的很普遍。不过,地虽多,却全是山地、坡地,地块分散,产量也少得可怜,更别说效益了。地不养人,就是这里的现实。

了解了这一点,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经过充分论证,省国土资源厅决定,从土地整理入手,先把小、散、差的“三跑田”改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再说。

2012年,土地整理项目在上花岔乡落了户,沉静的山乡终于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经过近三年的整理,全乡坡度在25度以下的坡地,都得到了整理,变成了整齐漂亮的梯田。近三年来,全乡有2.88万亩耕地得到整理,渠、路、林配套完善,农民耕种方便不说,产业发展也有了着落。

什么产业?就是种植中药材。北山的地种粮没效益,种药材却很靠谱。近三年来,甘草、黄芪、党参、黄芩等药材先后在上花岔乡种植成功,一条通向富裕的新路已逐渐成型。

产业要发展,没有龙头企业不行。为解决这个问题,省国土资源厅、兰州市公安局与上花岔乡通力合作,引来了众友药业,要借这个药业龙头盘活发展这盘棋。

基础条件的改善,为上花岔乡大规模发展中药材产业埋下了伏笔,也令众友眼前一亮,下决心在上花岔乡建立种植基地。

产业发展需要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这时,土地流转成为必然选择。从去年下半年起,全乡有1.6万亩耕地通过流转,从千家万户集中到了众友药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手中,仅众友一家,就流转了1万亩,全乡已种植中药材2.16万亩。

从整理到流转,省国土资源厅和上花岔乡一道,将土地这篇文章越做越活,产业发展也终于有了着落,穷乡亲们从中的收益也越来越多。

我家里有30多亩地,之前一直种玉米,天旱就减产,有时还绝收。一年下来吃都不够吃;土地平整后,我把家里30亩地流转给众友,一亩50块,签了5年的合同,这5年里,稳稳当当地,就能挣七千多。”谈起土地流转,上花岔村村民白军民说。

土地流转了,农民不用再埋头从事低效益的农业生产,发展的心也渐渐活络了。

我还自留了一两亩,又包了10亩地种玉米、土豆、小麦、胡麻。除了这些收入,今年3月到10月,我和老伴还在众友打工,就干些锄草、浇水的活,我们俩一个月就能挣五千多元。”白军民谈起了自己的发展经。

我家有60亩地。现在把40亩地流转给了众友,剩下的20亩地就拿来种玉米养羊。我们北山不光能种药材,百合的品质也很好,明年,我还要种5亩百合。”村民杨弟文说。

土地资源被盘活,产业发展有着落,农民来钱的路子也广了。除了种植,不少农民还搞起了多元发展,种百合、胡麻、养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就地劳务输转也蔚然成风,大多数农民选择在农闲时到众友的种植基地打工,仅这一项,就实现劳务收入400多万元。

“要想让农民富起来,还得从土地上想办法。省国土资源厅这个切入点找得准,效果也明显。现在,在中药材产业带动下,农民收入增加了,发展意愿也更强了,公司+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也铺开了。只要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农民致富只是时间问题。”王毅满怀信心地说。



(厅双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