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发展成就回顾之金融篇

11.12.2015  07:28

  原标题:从“发展不足”到“加快发展”——我省“十二五”发展成就回顾之金融篇

  记者 杨世智

  面对当前不断下行的经济压力,我省很多行业感觉到了冬天的严寒,但金融业却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且增速在全国各兄弟省区市中位居前列,而存贷款总量也成为全省仅有的两个超过万亿元的经济指标。

  这是甘肃金融加快发展的结果。“十二五”以来,我省站在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不断谋划和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使金融业从原来的“发展不足”向“加快发展”转变,不仅开创了金融业新的发展局面,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前所未有的高度

  金融,被誉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但长期以来,我省却一直处于“缺血”和“供血不足”的状态。

  2012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历史上规格最高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从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甘肃金融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省委书记王三运一针见血地指出:甘肃最大的矛盾是发展不足,发展不足中最大的矛盾是投入不足,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发展不足。“十二五”时期是我省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阶段,做好金融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金融保障是支撑我省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滞后是形成我省发展差距的突出短板,加快金融发展是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着力点和支撑点。

  当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成立全省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全力推进扩大信贷投放攻坚战、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攻坚战、企业债券融资攻坚战、“三农”金融服务攻坚战、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融资攻坚战等金融服务“五大攻坚战”,力争“十二五”期间银行业贷款年均增长20%以上,年均新增贷款1500亿元以上,到2015年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以上,存贷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随后几年,省委、省政府将金融工作会列为每年必开的“常规”会议,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融资难题,陆续出台了《金融创新发展协调推进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意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从发展方向、工作思路、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制度体系、激励机制等各个方面,构建起了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有重点分步骤地谋划和推动全省金融业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出台支持金融发展政策措施最密集的一个时期,金融发展也上升到了甘肃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本质的体现

  2012年,一份《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请求给予甘肃省金融人才支持的函》,飞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以及各中央和全国金融机构。

  当年,首批61名来自各中央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来到甘肃挂职,从此我省政府部门负责人岗位中多了一项“金融副市长”“金融副县长”的工作分工。两年之后,又有第二批120名金融挂职干部前来“接力”,并对全省86个县区进行了全覆盖。同时,我省也先后同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8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金融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不断提高。

  开创性的举措,在全省营造出了一个重视金融、研究金融、运用金融的良好氛围,也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得到了最有效的体现。

  其中,为保障重点领域资金支持,我省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银政企对接活动,仅省级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资金对接会就召开了4次,达成融资合作金额1.15万亿元。2014年又建立了网上对接平台,将对接活动由过去的定期对接改革为经常性对接,努力为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企业打造一个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对接平台。

  为破解“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省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通过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一批惠农信贷产品,撬动大规模的金融资金投入,努力将金融打造成我省扶贫开发的重要资金平台。在此过程中,我省还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使其服务网点从“下乡回城”恢复到原来的“上山下乡”,甚至“进村入社”,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中药材产值保险贷款试点等探索工作,推动金融创新发展。

  为拓宽融资渠道,我省实施了上市企业培育工程,使全省拟上市重点培育企业基本覆盖了全省优势资源、特色经济的骨干企业和14个市州;通过整合资金资源和改制重组,组建了一批市场化的投融资公司,大幅提高了我省的债券融资能力;组织设立了甘肃股权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逐步健全区域性资本市场……

  合作才会共赢。“十二五”时期,我省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显著的成效

  我省加快发展金融的一系列举措,调动起了市场活力,也使得金融发展加快。

  据统计,“十二五”前3年,我省金融的存贷款余额增幅始终保持在20%以上,一直稳居全国前3位。近两年,虽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但我省贷款增速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存款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均居全国前列。

  其中,在存款总量方面:2010年末,我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146.66亿元;2012年11月末,这一数字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当年底达到10129.69亿元,成为全省经济指标中唯一超过“万亿元”的指标;今年10月末,全省存款余额已达到16256.06亿元。贷款总量方面:2010年末,全省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576.68亿元;2014年7月20日,这一数字也首次突破万亿元,当年底达到11075.78亿元,成为全省经济指标中第二个超过“万亿元”的指标;今年10月末,全省贷款余额已达到13220.03亿元。对这一变化,省委书记王三运评价说: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GDP的总量只有6000多亿元,而贷款余额将近GDP的一倍,说明金融撬动项目、拉动投资、服务实体经济的后劲作用会有多么大!

  事实也是如此。在金融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省市场化融资能力也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直接融资总和只有574亿元。2012年以来,我省直接融资总额每年都保持在500亿元以上,远超“十一五”时期年均100亿元左右的融资水平。其中,2012年全省直接融资总额达到582亿元,2013年达到649亿元,2014年为513.63亿元,今年截至10月末达到439.3亿元。这些融资,为一大批铁路、公路、水利、生态、城镇化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关系长远发展和民生利益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全省薄弱领域金融服务明显加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步缓解,成为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今年10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003.49亿元,增长24.82%,占贷款总额的3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823.26亿元,增长25.34%,占贷款总额的21%,占企业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

  可以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金融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未来,甘肃金融的成绩必将更加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