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发展成就回顾之民生篇

03.01.2016  09:20

  原标题:【见证“十二五”展望“十三五”】把百姓的事记心头努力扩大民生福祉

  ——我省“十二五”发展成就回顾之民生篇

  记者 沈丽莉

  天大地大,老百姓的事儿最大。

  回顾过去5年,省委、省政府更加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公正,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引导社会领域产业发展,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养老救助……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提档加速,为百姓幸福加码。

  教育事业全面均衡发展

  “本来打算让孩子跟着我去外地上幼儿园,现在好了,在自己家乡办的幼儿园内上学,既放心又省下了不少开销。”家住平凉市静宁县高湾村的高萍觉得自己很幸运,她的女儿成为高湾村第一所公办幼儿园的首批新生,这得益于我省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我省地形复杂,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长期以来形成的分散办学模式,造成大量农村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偏小。一师一校、复式班教学的情况在贫困山区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

  “十二五”以来,全省先后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重大工程,启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持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04.43亿元,新建、改扩建2555个农村乡镇和行政村幼儿园,改善673所农村初中学生生活设施条件,为12840名农村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和寄宿制管理教师新建周转宿舍,建设91所中职学校、42所特教学校和特教师资培养中心。

  “十二五”末,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75%、92%,均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较“十一五”提高35.21个百分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乡镇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8个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2%,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健康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从2014年7月1日起,新农合“一卡通”在全省范围全面启用,同时停用合作医疗证。“一卡通”即甘肃省金穗惠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专门针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研发的一款多功能联名卡,以农行金穗惠农卡为载体,写入了参合农民的身份信息和健康档案,具有农户参合缴费、医疗标准审核、费用补偿报销、健康档案查询,以及农户参保缴费、领取保费、小额取现、汇兑结算、自助循环贷款等多项服务功能。

  在全国率先实行“一卡通”以户为单位全覆盖,发卡率达到98%,这意味着我省全民医保体系正在不断健全。

  “十二五”以来,我省立足省情,探索“预防为主、中西结合、夯实基础、有所侧重”的医改策略,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防线。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就医环境。累计争取中央资金42.68亿元,安排省预算内资金6.17亿元,改造建设省、市、县、村四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增医疗卫生用房近300万平方米。国家确定我省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批准陇东南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开始渗透到经济、生态、文化等领域。

  全省重特大疾病报销病种由27种扩大到50种,比全国多28种。居民大病保险在全省全面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衔接机制初步建立。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实效,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315”模式。破除“以药补医”补偿机制,试点地区平均门诊和住院人均费用增幅逐步下降。乡村和社区基本药物全部实施零差率销售,在全国率先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

  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备

  去年上半年,张掖市甘州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揭牌启动,全区范围内60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城乡老年人只要拨打服务热线就可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基本居家养老服务。

  而此时,在风景秀丽的麦积区甘泉、麦积两镇交界处开工兴建的天水麦积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工程也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

  这些都是我省面对“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现状,充分发挥政府保障基本的托底作用,不断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缩影。

  五年来,我省出台《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17.7亿元,建设县、乡级基层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共4461个,新增床位达8万张,养老服务机构条件明显改善,为孤寡、失能、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等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600多家,养老床位10.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28张,比“十一五”末增加14.5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另外,城乡体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4.2亿元,先后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专项、雪炭工程、体育惠民工程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加强市州体育场馆、县乡和社区全民健身中心,以及行政村体育设施建设,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健身场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得到缓解。全省共有各类体育场馆30282个,人均占有场地面积1.13平方米,比“十一五”提高0.37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由“十一五”末的26.4%提升到32.3%。

  持续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资金1.3亿元,新增康复托养设施业务用房12.9万平方米,床位1836张。全省为残疾人服务设施数达到125个,比“十一五”增长30.2%。

  倾力打造“安居工程”

  2015年8月28日,对于兰州市西固区东川镇的李国良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终于住进了四十佳园小区宽敞明亮的楼房。“真没想过这辈子能住进新楼房,更没想到能搬得这么快,能住得这么利索!”

  李国良的经历是东川镇几千户棚户区居民生活改天换地的一个缩影,更是我省棚户区改造的一面“镜子”,这些曾在村里“烧煤炉、上公厕”的村民们,终于开启了小区高楼里的新“邻居时代”。

  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民生保障工程,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是我省去年棚户区改造创新发展的一大突破。为此,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棚户区改造货币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开行对棚改货币化安置取消了比例限制。同时,将城市危房改造纳入城镇棚户区改造政策范围,享受中央、省级棚户区改造补助和中央基础设施配套资金支持,并在手续办理、资金补助、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全面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优惠政策。

  在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好消息,2008年以来,全省累计争取落实中央补助资金297.4929亿元、省级补助资金68.8043亿元,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6.2649万套(户)、开工率为101.62%,竣工80.35万套(户),分配入住64.08万套(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4.62万户(次)、267万人次、19.86亿元,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全面完成“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