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调研

10.09.2014  10:03

      原标题:甘肃省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调研

  “反弹琵琶”奏金曲

  甘肃省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调研

 

 

 

  甘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被称为古丝绸之路的锁钥之地和黄金路段。

  对于甘肃来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黄金期,那就要打开西部之门,将西部地区转变为改革开放的新前沿,通过向西开放、与世界对接,使西部地区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互利互惠。

  甘肃提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比较优势,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抓好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3大战略平台建设,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关键词之一:谋篇布局

  甘肃要充分发挥通道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做好做足“发展”与“保护”这篇大文章,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战略定位,一个基本的考虑就是融入国家外交和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甘肃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更好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努力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前,甘肃至少有5方面的发展优势:

  首先是通道区位的优势。古丝绸之路横贯甘肃东西全境1600多公里,历来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也是我国与亚欧各国能源、通讯传输的必经之路,“黄金通道”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是资源禀赋的优势。甘肃不仅拥有矿产资源优势,还拥有文化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能源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的力量。

  三是人文地缘的优势。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同中亚、西亚各国的交往渠道不断拓展、友好关系日益密切,进一步扩大向西开放、不断加强合作交流的基础良好。

  四是战略平台的优势。甘肃现在拥有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3大战略平台。其中,兰州新区2013年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62亿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去年实施项目329个、完成投资293亿元;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祁连山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两江一水”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正在陆续实施,成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重要依托和强劲支撑。

  五是产业基础的优势。甘肃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化工业、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化产业合作方面潜力巨大。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甘肃编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及布局??围绕“一大战略”、构建“三大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强化“八大节点”、实现“五大目标”,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这一战略,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和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强化并提升兰(州)白(银)、酒(泉)嘉(峪关)等“八大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努力实现“建设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经贸物流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和人文交流桥梁纽带”的“五大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沿线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甘肃必须一手抓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治理,真正做好做足“发展”与“保护”这篇大文章。

  关键词之二:转型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要“挑三拣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须因地制宜。培育新兴产业,突出产业融合,以转型谋划发展,甘肃还须“快马加鞭”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和积累,甘肃已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以转型谋跨越、奋力赶超的关键时期。纵向比,甘肃近年来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比,甘肃的“家底”并不“好看”??2013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二。

  基础薄弱的甘肃,靠什么去赶超?甘肃的思路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东风,在做牢做实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转型升级,通过互联互通能力的提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为此,甘肃以完善综合交通、能源通道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建设。目前,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州至宝鸡客运专线,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连霍高速改造等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新亚欧大陆桥国家列车编组站、兰州及敦煌直飞阿拉木图等中、西亚国家航线正在谋划中。此外,酒泉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西气东输管线、油气管道等能源战略通道已初步形成。

  然而,甘肃不甘于只做“通道”,还要在“通道经济”上有所作为。

  甘肃是国家确定的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之一,但甘肃不是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在“挑三拣四”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

  甘肃的工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特征明显,但甘肃的生态承载力有限,这决定了甘肃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仅要做到“清洁引进”,更要从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入手,把产业的承接转移与改造提升结合起来。据统计,在近两年工信部与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产业转移对接会上,有超过2000亿元的产业项目被拒之门外。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甘肃正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六成;同时,甘肃又“十年九旱”,70%的耕地是山旱地。农业结构不调整,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甘肃从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入手,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挖潜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此,甘肃因地制宜地着力培育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以及以马铃薯、中药材、现代种业和酿酒原料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甘肃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为近年来同期最快增速;农民现金收入达到3092元,同比增长13.01%,增速居全国第七位。

  长期以来,甘肃工业发展依赖于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传统产业,原材料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受原材料产品价格低迷、产品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甘肃工业企业近年来普遍存在生产主体不活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乏力的现象。

  根据区域产业的特色与实际,甘肃以技术改造升级为驱动,着力打造符合现代产业分工、具有竞争优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为例,作为甘肃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酒钢近年来积极探索产业间低碳高效耦合发展路径,做大做强钢铁产业,做大做优非钢产业,形成了产业多元发展新格局。随着转型步伐的加快,酒钢这家拥有58年历史的老企业正焕发出新活力。

  酒钢只是甘肃传统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甘肃正加快培育平凉煤电化冶、庆阳石化煤电化冶材,酒泉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嘉峪关冶金新材料,金昌有色金属及精细化工等10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强筋壮骨”的同时,有望再造一个新的甘肃工业。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甘肃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甘肃已规划建设了嘉峪关特种钢材产业示范基地、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兰州生物产业基地、金昌新材料示范基地等10个战略性产业示范基地。上半年,甘肃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0.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个百分点,仅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订单额117亿元,同比增长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