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平“鸿沟”见坦途 甘肃省创新驱动催生产业联盟发展模式

02.02.2015  17:41

  荡平“鸿沟”见坦途 

——甘肃省创新驱动催生产业联盟发展模式

 

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

  过去,企业想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却苦于没人才缺技术,科研院校研发新的技术缺没有载体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在现实中,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确确实实存在结构性“鸿沟”。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种全新有效的产业联盟的模式或许将改变目前的困局。由省工信委组织,西北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不但将企业与科研院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擦出了火花。

  潜力无限的兰州“白金”

  兰州百合是全国唯一的食用甜百合,并且具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

  2014年,全省兰州百合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榆中县、临洮县、永靖县等地,全省百合产量约为3万吨,产值约15亿元。然而,由于繁育手段落后,种植生产方式不科学,储藏保鲜技术落后等技术制约,兰州百合产业常年自身定位为“蔬菜”,尚未实现产业化,高档的百合产品没有挖掘,市场上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

  数据显示,兰州500多家百合加工销售企业产品雷同,95%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初级加工后就外销全国。

  显然,兰州百合增加附加值的唯一出路在于改变过去粗放的种植及销售模式,而科技创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年岁末,由省工信委批准成立,西北师范大学牵头组建的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缔约方为85家。其中高校3家,科研院所23家,企业59家。

  经过2年多的沉积,联盟终于“开花结果”。

  在西北师范大学和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懈努力下,该公司生产的百合产品终于摆脱“蔬菜”的命运,成为出口欧美的高端保健食品。

  实践中,双方共同攻克了百合保鲜、杀菌等难题,催化百合糖分使其更加健康爽口而且成功将新鲜百合的海运周期延长至3个月,至此,兰州生产的新鲜百合将漂洋过海成为西方人士亲睐的食品。

  多项专利技术支撑的结果是“爽口源”百合产品的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吕斐斌告诉记者,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售价相比以往粗放型加工增加至少30%。

  他们生产的高端鲜百合可以即食,一个100克的碗装百合在欧美的超市里售价可以高达110元人民币,成了货真价实的兰州“白金”。

  百合的启迪

  张继,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导,她已经养成一个习惯——拿出碗装鲜百合招待客人。

  作为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科技研发的带头人,她在兰州百合上没少下工夫。

  从产品研发到种球繁育甚至成品包装,她都要亲自指导。

  她说,“联盟”搭建了连通农民和企业、科研人员和企业、甚至企业和企业的桥梁,也使得“产学研”实现无缝对接,我们写在黑板上的理论变成了实打实的“宝贝”。

    “很多技术未必就是全新的,但对于企业而言是实用的。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哪些企业需要技术、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联盟成立后,我们内部对于技术的需求有了明确的指向,不但对于当下困扰企业的技术难题及时提供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前瞻性的技术指导,使其产业链更长,产品层次更加丰富。”张继对于“联盟”的作用大加赞赏。

  在张继看来,百合仅仅是一个开始。

    “通过上述方式,我们可以和更多企业牵手。”在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特色农产品高值化利用工程实验室里,记者看到科研人员在紧张有序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张继介绍说,这个实验室的设备总价1500万元左右。“甘肃的中小微企业若要投入建设如此规模的实验室资金压力会非常大,我们目前的操作方式是,中小微企业的研发试验可以在西北师大进行,企业的精力专攻市场开发,等企业做大做强后如有需要再投入资金建设自己的实验室。”

        甘肃,作为农产品资源大省,在科技的推动下势必会有更多“宝贝”走出去。对此,张继和她的同事们深信不疑。

  新常态下的新亮点

  省工信委有关负责人认为,甘肃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弱,要想创新驱动就必须结合实际。“产业联盟的最大亮点是打破了以往的结构性鸿沟,由科研单位牵头,使社会创新资源最大程度为企业提供帮助。以百合产业为例,在创新驱动的推动下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打破了以往一成不变的产品品质,开始向个性化转变,从而极大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企业快速发展。”

  而且,产业联盟带来的变化不单是企业受益,催生的连锁反应让产业链最低端的农户也在受益。百合要出口,势必在种植源头控制品质,这就要求出口企业将技术和优良种子带给农户,农户种植的百合肉厚饱满出售的价格自然高。

  兰州七道梁北麓,海拔超过2200米,冷凉干燥,这里却是种植百合的绝佳地区。1月初,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晏家洼村,记者见到了村支书陈国栋,他说,2010年以前,种植的百合并没有卖上好价钱。他分析,农民没有技术支持,种出的百合量少质低,导致卖不上价,最低时农民以每斤0.8元向外销售,当时百合种植面积不到百亩。这里成为“爽口源”的种植基地后,鲜百合均价约为每斤19.5元,种植面积也突增到5000亩。

  村民陈万林说,以前是乱种,后来才明白要按10厘米的株距、40厘米的行距、5厘米的藏土深度种植,按农家肥的标准施肥,方能保证百合的质量等级。陈国栋自豪地说,村里大面积种植百合以后,20%的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20%的村民都拥有了自己的小轿车。“在此之前,家庭平均年收入才1万元。”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一个联盟,一个百合产业,一次次创新就可以带动区域立体式发展。根据省工信委在全省开展产业联盟的布局来看,一个地区做起一个特色产品就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创收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