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03.06.2016  17:21

  2015年中发11号文件出台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全国总社的统一部署,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决定精神,全系统深化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综合改革

  省委、省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发11号文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省委书记王三运和时任省长刘伟平及时作出批示,要求抓好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具体部署,副省长王玺玉、杨子兴安排调研和贯彻意见的起草,有效推动了省上贯彻意见的出台。一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意见。在省委农工办的指导下,省供销社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面调研,听取市县对贯彻中发11号文件的意见建议。同时,广泛学习借鉴外省改革经验,先后赴河北、安徽、山东、云南等11个省市区考察学习,并参考了26个省市供销社改革意见和方案。《实施意见》形成中,还得到了省编办、发改、财政、农牧、国土等13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今年1月5日,省委书记王三运主持省委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甘发〔2016〕4号)。《实施意见》将27项重点工作逐一分解到了部门和市州,并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意见》在全面秉承中发11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在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服务手段、推进产业融合、投身扶贫攻坚、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持政策等方面突出了甘肃特色。《实施意见》对供销社定位之高、重视之最、支持之大在甘肃历史上是空前的。二是在全面启动的基础上强化舆论宣传。今年,省委1号文件对供销社综合改革作了专项部署。省委4号文件出台后,《甘肃日报》头版进行了全文刊发,并编发了评论员文章。省委书记王三运对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作出重要批示。2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省委副书记欧阳坚和副省长杨子兴发表了重要讲话,省发改委、财政厅、供销社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会议要求,市、州党委政府要在今年5月底前出台贯彻中央11号文件和省委4号文件的改革实施意见。目前,11个市州正在征求意见,3个市州已报同级党委政府审定。省供销社编印《综合改革动态》,及时宣传改革政策、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全系统综合改革工作。三是在准确解读的基础上凝聚社会共识。为使中发11号文件和省委4号文件得到广泛宣传和认知,省供销社专门制作了PPT,组成三个宣讲组,由省社领导带队,利用半个月时间,深入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进行现场宣讲解读。各市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分管市州长主持宣讲,市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均参加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社会各界广泛了解认识和关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

   二、聚焦重点,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把坚持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坚持合作经济基本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一)科学设置改革路径。针对甘肃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服务机制不全、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将打造“三个平台一只基金”作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即:建设村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将供销社的服务终端放在村一级,整合村级现有资源,采用供销社自建、与村委会共建、社会资本加盟等形式,建立集农资供应、日用品经销、农产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农村电子商务、合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土地托管、庄稼医院、惠农政策落实等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十分钟服务圈”,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按照省委1号文件要求,今年要在58个贫困县和17个插花县改造建设1000个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占50%,市县两级投资50%。省社制定了《甘肃供销村级综合服务社改造提升试点实施方案》和《甘肃省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建设标准(试行)》,采取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方式,先试点、后复制。实行行业标识、称谓冠名、运营模式、功能设置、管理标准、行为规范“六统一”。目前,村级供销社综合服务新模式已在民勤、古浪两县建成,近期即可推广复制。建设“网上供销社”信息服务平台。以“甘肃新供销”为域名,以服务三农、现代物流和现金流本地化为目的,打造“互联网+供销”省级信息服务平台,涉及惠农政策、精准扶贫、庄稼医院、普惠金融、生活服务、慈善公益、教育卫生、供销商城和省社门户网站等九大模板。目前,硬件建设、软件设计、团队组建已到位,5月底上线运行。该平台对上与总社“供销e家”对接,中层与全省大数据平台和省市县供销社链接,终端与“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实现全国资源共享,全省信息互通。“甘肃新供销”信息平台总投资6160万元,其中省供销社自筹2660万元,省财政已支持2000万元,省发改委先期418万元也已到位。同时,省供销社与读者数码集团公司共同筹划,组建了“甘肃新供销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省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省兴合资产有限责任公司、读者甘肃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时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博簇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注册资金2000万元,目前已正式招商启动。建设甘肃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平台。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援助,建设甘肃省“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省现代农业提供远程信息技术,构建全省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数据平台。目前,亚行中国代表处已批准并安排前期资金,开展技术援助项目,项目整体申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建立省级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甘肃省级供销合作发展基金规模初定5亿元。经过多方筹措,已初步募集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省社自筹1亿元、兰州银行拟注资2亿元,已上报总社争取中央财政支持1亿元。同时,与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甘肃省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甘肃省供销合作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近期将报省政府批复。

  (二)精心抓好改革试点。本着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一方面继续抓好甘谷县、肃州区、岷县三个先期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尽快向全省推广;另一方面,按照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改造提升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创建新型村级供销综合服务模板,两批试点均已取得明显效果。甘谷县供销社探索“社企双线运行机制”和“三社合一”(供销社、扶贫互助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供销互助社试点,在主要乡镇建起了日用消费品超市、批发交易市场,在乡村开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村合作金融、养老幼教、文化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党委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目前,已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8500万元,开展农机服务10.48万亩,培训农民1.21万人次,发展经纪人队伍5800人,建成农产品市场6处,注册农产品商标6个。肃州区供销社通过试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和经营网络服务体系,形成了农资商品、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三大销售配送服务网络,并依托巨龙供销集团建成了“聚农网”和“沙地绿产网”两个面向西北五省区的网络运营系统,注册电商企业202家,农村会员达2万多名,年电商交易额超过5亿元。岷县供销社推行县基一体化经营,对农资等商品实行连锁经营,统一购进、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的“四统一”经营模式,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全县建成9个现代物流仓贮、农产品交易、农资供应、日用品销售、餐饮、照相、信息咨询、农业技术指导等经营服务综合体,入驻商户400多家,经营品种8000多种,年商品吞吐量达到5000多吨,年经营收入2亿元,年利润达500万元。民勤县、古浪县供销社整合村级资源,与村两委共建共赢,建立了基层组织和村级供销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社模式,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新型标准化村级供销服务社。

  (三)全力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号工程”。探索贫困地区供销服务模式,健全易地搬迁移民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商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合作金融、农产品收购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为广大贫困农户提供精准、便携、高效的综合服务。稳妥探索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中发11号文件出台后,各市州积极探索资金互助、农业担保等新型业务,全省已组建起小额贷款公司3户,担保公司2户,村级资金互助社为主的各类合作金融机构和网点770余户。除甘谷县、民勤县全方位开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外,白银市供销合作社推行“供销合作社+村党支部+理事会+农户”的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模式,在全市702个行政村实现组织机构全覆盖,资金总规模达到8503万元,入社农民2.9万多户,已为8042户农民发放借款3710万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与托管服务。重点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陇东塬川、秦巴山区等地,依托有基础的市县供销社和社有企业,开展“菜单式”“保姆式”试点服务。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重点在农资供应、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一个或几个环节选准突破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全系统累计流转托管土地面积达到35万亩。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兰州市、民勤县、环县、民乐县供销社以废旧农膜回收和利用为重点,积极开展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建立了废旧农膜捡拾、收购、加工、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同时,正在积极探索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拆解和农业废弃物等回收利用新业务。

   三、开放办社,加大合作联合力度

  全力破除封闭守旧理念,跳出供销搞供销,积极寻求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省供销社先后与兰州银行、甘肃银行、省信用联社、读者集团、省水利厅、中国科学院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好食材集团、窑街煤矿等省内外大型企业和技术团队,在合作金融、电子商务、土地节水灌溉、农业物联网、特色农产品经销、煤炭销售等多领域达成合作意向,为供销社拓展为农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改造自我,强化干部能力素质

  省社机关主动转变行政思维方式,积极适应建设服务型机关、开展新型业态的要求,率先开展了内部机制制度改革和干部能力素质提升。一是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争取省编办支持,在不增加干部职数和机构数的前提下,优化调整了内设机构和职能,增加了现代流通、企业管理、合作金融、综合处等新兴职能处室,强化了机关党的建设,规范了干部人事管理及机关办公室工作,处室职责交叉、分工界限不清、新型业务机构缺失、工作效率和内生动力不足等矛盾得到了缓解,干部职工开拓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加强干部能力素质提升。省社先后两批选派机关年轻干部到兰州银行封闭培训两个月,强化电子商务、金融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同时,在省社机关建立“每周一课”培训制度,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提升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素养。加强基层社人员培训,与兰州银行、读者数码公司联合,对村级综合供销服务社负责人进行了集中培训,第一期培训人员200多人。积极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机制,2名优秀干部得到了省委提拔,12名处以下年轻干部得到晋升重用,近期又面向全省公开遴选4名工作人员。三是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去年以来,先后制定了省社议事规则、强化机关纪律、规范办事办文办会和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意见,实行省社直属企业领导班子约谈制度和机关干部“十不准”规定,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