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党建引领催开“惠民花”朵朵

19.06.2017  14:03

    

    新华网白银6月19日电(朱霞 宋燕)曾经白花花泛着盐碱的土地,如今鱼虾欢腾;曾经风吹石头跑的旱砂地,如今泛起绿浪;曾经缺乏资金发展难,如今“土银行”添动力……自今年初启动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以来,素有“铜城”之称的甘肃白银正在悄然发生着“蝶变”,党建引领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催开朵朵“惠民花”。

     变劣为优 弃耕地成“聚宝盆

    风吹碧波涌,旱地鱼米乡。时下,走进景泰县草窝滩镇三道梁村,星罗分布的鱼塘、虾棚映入眼帘,虹鳟鱼、金鳟鱼、南美白对虾等“安家”其中,谁能想到这里原本是被迫弃耕的一片盐碱地。

    草窝滩镇三道梁村地处景泰县东北部,由于地势低洼、地形基本为盆地,导致灌溉回归水排水不畅,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土地严重返碱。全村耕地面积2400亩,盐碱地总面积1500亩,盐碱撂荒地占24.7%。每年盐碱地造成的经济损失近147万元。

    “土地盐碱化是一种‘慢性病’,景泰县盐碱区的弃耕地正以每年5000亩的速度增加。”说起耕地盐碱化问题,景泰县委书记李作璧颇为担忧。

    据介绍,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位抬升,景泰县受盐碱化影响的耕地面积已经达到27万亩,其中弃耕地6.5万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29%因耕地盐碱化致贫。

    “耕地盐碱化是当地村民主要致贫原因,如何改良盐碱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为党支部一班人始终探索的问题。”草窝滩镇党委书记来进明说。

    为此,按照景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生态修复”的思路,三道梁村党支部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对接,将1500亩盐碱地全部流转,发展水产养殖及盐碱地改良复耕,免费为村民提供水产养殖技术,打造新的富民产业。

    “以前就种小麦、玉米这些普通农作物,碱地上一根粮食都不长,基本上就没啥收入。”村民陈资江说,改良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为大伙开辟了致富新路子,现在他们一家四口年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块钱。

    对于景泰县五佛乡的贫困户来说,土地盐碱化亦是致贫的重要原因。该乡在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基础上,打造“五佛乡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养殖虾、草鱼等。据了解,今年,全乡南美白对虾产量可达50万斤以上,水产养殖收入2000万元以上。

    弃耕地变“聚宝盆”,土地盐碱化劣势变优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白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生发认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要进一步主动谋划,错位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带领群众共同奔小康”。李作璧说。

     组合发力 村集体经济“活水来

    村集体是否“有钱办事”,关键在于能否抓好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困扰农村党建工作的瓶颈。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但总是收效甚微。”白银市委书记苏君说,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抓住资产和收入两个关键,总结提炼出11种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很多村因地制宜,壮大了集体经济资产,找准了发展项目,不少项目经济收益已经显现”。

    景泰县草窝滩镇三道梁村在突出项目带动型、红色股份型发展模式的同时,将资源开发型、产业联动型、互助资金型、服务创收型等多种模式进行整合,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不断探索,依托本地特色,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市场运作,转化服务方式,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三道梁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11.3万元。”草窝滩镇党委书记来进明说。

    “三道梁村流转土地、招商引资,发展水产养殖富民产业,有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白银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生发说,这仅是党建引领奔小康行动在全市的一个缩影。

    平川区王家山镇于大川村党支部依托当地企业对45户贫困家庭实施带动行动,投资200万元,建设村肉驴养殖小区,将村集体闲置土地、资产流转租赁,整合资金63.6万元,建立村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多管齐下创新企业带动、建立集体产业、盘活集体资产、互助资金拉动“四种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强化了致富带动作用。

    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景泰县红水镇红砂岘村是景泰县风沙前沿的桥头堡。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该村结合自身村情实际,研究制定了以流转村内集体土地、发展乡村旅游业、新建“农家乐”对外租赁经营等为内容的资源开发型、项目带动型、资产经营型等发展模式,“预计,201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万元”。

    景泰县委书记李作璧表示:“我们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来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实现集体与群众‘双赢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