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17”组合拳 不脱贫不罢休

09.09.2015  16:22

  中国兰州网9月9日消息 2孔窑洞、2头毛驴、30亩“靠天吃饭”的地,就是甘肃庆阳市环县三角城村西沟组63岁村民常世明的全部家当。去年,他家里人均年收入不到1700元。但他说,“村里通了电,用上了电话,生活已经好了很多。”

  2012年开始,甘肃力推“联村联户”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扶贫减贫工作开始“弯道超车”:短短3年,减少贫困人口280万,10个县区、2540个行政村实现了整体脱贫,这在甘肃历史上前所未有。

  但是,截至2014年底,依然有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未脱贫。

  在甘肃,像常世明这样的人,有417万。5年内这些人们要摘掉贫困的帽子,甘肃全省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怎么办?

  “拼!”今年3月份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挽起裤脚,身入山区、藏区和插花型贫困地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一主题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专题调研。在吃透中央精神、总结实践经验、借鉴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着眼重点难点、坚持精准导向,形成具有组合拳效应的政策措施。

  日前,甘肃省出台了“1+17”精准扶贫方案,由省委省政府与各市州、省直各部门签订扶贫目标责任书,确保扶贫攻坚精准有效。创造整村推进等中国扶贫开发史上多个第一的甘肃省,又探索出一条具有甘肃理念、甘肃模式、甘肃机制、甘肃状态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说:“甘肃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抓好精准扶贫、加快扶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始终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打赢‘攻坚战’,必须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定期脱贫。要用扶真贫、真扶贫的实际行动来检验各级干部落实‘三严三实’的实际成效,要以舍我其谁的担当来成事。”

  不脱贫不罢休!“1+17”精准扶贫“组合拳”中,“1”即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确保扶贫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17”,即水电路房、科教文卫、搬迁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等17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

  这套“1+17”精准扶贫“组合拳”,既保证了扶贫靶向精准,避免跑偏脱靶、做到“定点清除”,又围绕“六个精准”,对扶贫的每个环节都明确了具体目标、着力重点、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评办法等限制性指标,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保证了扶贫措施的精准,杜绝“花拳绣腿”、力求“拳拳有效”。

  记者从8月11日召开的甘肃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甘肃省第二批5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今天由兰州银行发放至36个县区承接平台,至此全省发放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规模已达到100亿元,覆盖74个贫困县区。7月16日,首批5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由兰州银行发放至38个贫困县区的承接平台,目前正在陆续发放至农户手中。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是甘肃省在总结双联惠农、牛羊蔬菜、妇女小额担保等涉农贴息贷款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谋划银政对接,专门为建档立卡的97万户、417万贫困人口量身定做的专属金融产品,也是甘肃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攻坚行动,破解贫困群众贷款难题的大胆突破和积极尝试。对这一贷款,银行实行基准利率、按年结息,甘肃省财政全额贴息,银行不要求贫困户抵押和担保,资金使用由贷款农户自主选择,是名副其实的“穷人贷款”。财政和银行按照7:3的比例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撬动400亿元的银行贷款,放大效果达到58倍。每户可贷款1万至5万元,期限1至3年。

  精准扶贫怎么拼?拼上干部!甘肃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精准扶贫的第一责任人。在精准考核的基础上,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加大惩戒约束力度。对如期完成减贫“摘帽”任务的贫困县,给予一定奖励;对扶贫任务重、但扶贫成效显著、减贫“摘帽”县的县委书记、县长予以提拔,而完不成阶段性扶贫任务的地方将面临“一票否决”,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扶贫的领导干部将被调整或问责。

  甘肃出台干部“逢提必下”政策。拟提拔干部必须先到基层锻炼,而已提拔而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则需要补上精准扶贫“这一课”。目前,全省正在向6220个贫困村逐一派驻由抽调干部领衔的精准扶贫“帮扶队”。记者获悉,在甘肃清水县,优中选优、向260个行政村下派的260名“第一书记”已经到岗。“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417万人脱贫致富的担子虽然沉甸甸,却是义不容辞的温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