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看甘肃)甘肃“一号工程”:扶贫攻坚补民生短板

22.08.2016  03:32

十二五”期间,我省消除贫困人口500多万,扶贫成效显著。但是现有贫困人口依然接近到300万,贫困无疑是最大的民生短板。因此,在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全省上下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这也成为我省的“一号工程”,举全力精准扶贫补民生短板。

记者来到靖远县的圈湾村,这条干涸的河道是村民唯一出行的道路,由于长期干旱,地里的收成很不好,村民的收入也一直没有办法增加。在甘肃省,像这样的贫困村还有4500个,贫困人口将近289万。“山大沟深”是圈湾村的村民描述家乡的形容词。从乡上进村,一路不停颠簸。这里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6户,占到了全村的近三分之一。

从2012年开始,武富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到了永新乡附近。但为了照顾山里的庄稼,有时还是回到老房子里住。

在永新乡,国家易地搬迁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给了农户搬迁补助。武富说,家里只需要出两万多,就可以住上新房子。

到今年的11月,靖远县的圈湾村、水沟村和旱沟村的三百余户村民将会实现整体搬迁,在甘肃省扶贫攻坚的工作当中,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十三五”末,将会有73万的贫困户实现易地搬迁。甘肃版图狭长,从西到东的地理地貌差异很大,比如定西市是出了名的有土没水,而陇南市则是有水没土。

针对复杂的贫困现状,甘肃省打出了“1+17”精准扶贫的组合拳,启动了包括异地搬迁、饮水安全、通村道路在内的17个专项支持计划。在造血机制中,各种专项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靖远县东湾镇的杨柳村,通过各项扶贫贷款,村里发展起了大棚蔬菜,全村有望在今年实现整体脱贫。

在原来杨柳村最贫穷的闫冬梅的家里,还能看见原本土房子的痕迹。手轻轻一拨,土就掉落了。

去年,闫冬梅一家申请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万元,妇女小额贷8万元,盖起了三座大棚,种起了反季节辣椒。闫冬梅说,价格最好的时候,一斤辣椒能卖到七块多,不用出门,就会有人主动来收。采摘一次就有一万多的收入。

记者:以前种玉米小麦和现在的收入比怎么样?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杨柳村村民 闫冬梅:现在辣椒要比那个小麦好的多。记者:大概有多少?一亩辣椒顶十亩玉米。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戴超:“老百姓的脱贫致富,第一个阶段就叫输血阶段,第二个阶段叫输血和造血并存,第三就是造血阶段。

据了解,除了“双联”惠农贷款、牛羊蔬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以外,甘肃还实施了400亿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信贷支持。截止目前,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已经累计发放了390亿元,惠及了360万贫困人口。

记者:甘肃台梁镇云,王冠哲,白银台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