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牵头实施《中国金石总录》工程

11.08.2015  12:43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首届全国金石文献数字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金石总录》一期成果评介会上获悉,由我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牵头,国内数十家教学、科研和典藏单位参与,正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施《中国金石总录》工程,有效填补古籍整理研究和传统文化出版领域的空白。

  《中国金石总录》是首次对全国地下出土和地上遗存金石文献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整理、全拓数字化的一项基础资源整合工程,全面收存21世纪以前出土或遗存的钟鼎文献(秦汉以前)和历代石刻文献(原则截至清末,含部分民国时期重要碑碣)。其主体按部、编、卷、类四级进行分类;一级分类设金、石、其他三部,“金部”下设二级分类前期、商周、秦汉三编,“石部”下设二级分类汉族碑碣、少数民族碑碣、宗教碑碣、摩崖、其他五编;其中“汉族碑碣”包括碑刻、墓志、题记三卷,“少数民族碑碣”包括历史民族和现代民族二卷,“宗教碑碣”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四卷。每则金石包括完整拓片、全文录文和叙录三部分,其中叙录包括名称、朝代、年号、材质、行款、出土地以及收藏保护单位等信息。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共收录石刻文献1万种12500拓,约1300万字;今后还将全面收录流失海外的珍贵拓本文献。

  据悉,《中国金石总录》规划十期,由宿白担任主编,史金波、李学勤、刘庆柱等担任首席专家,首创金石文献分类体系,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涵盖金石文献约30万种,其中,首次公布的发掘文献约60%,稀见文献约40%;二是“”,拓片以多拓择优原则筛录,全文录文以行款格式录入;三是“便”,通过网络平台首次将大量金石文献公之于众,检索方便。

  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中国金石总录》的整理出版,不仅对金石文献有抢救意义,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