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湿地生态状况总体向好 局部受污染等因素威胁

03.12.2014  11:13

  甘肃省政府新闻办2日召开甘肃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新闻发布会披露,总体上看,甘肃湿地生态状况呈现总体向好趋势,主要表现在:通过不断保护和恢复使湿地面积有所增加,受保护湿地面积不断增长,生态质量改善,环境容量增大,湿地生态状况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根据甘肃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甘肃湿地总面积169.39万公顷,湿地斑块总数为4015个,包含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大类中的16个湿地型。全省湿地率为3.98%,受到有效保护的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51.56%。

  与此同时,此次调查还摸清了甘肃湿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目前甘肃湿地分布的动物有6门24纲488种,其中:鱼类110种,两栖类31种,爬行类2种,鸟类109种,哺乳类16种。

  根据国家林业局统一部署,甘肃于2014年全面完成了历时四年的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该省湿地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以及主要生态特征,湿地植物资源,湿地动物资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重点湿地保护与利用情况,建立了全省湿地资源信息库。

  “这些为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公园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肃省林业厅副厅长段昌盛认为,根据调查综合评定,甘肃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趋势向好,但依然存在多种威胁。

  段昌盛坦言,此次调查显示,目前甘肃局部地区湿地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主要受到污染、围垦、过度利用、盐碱化加剧、生物侵害等5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过度利用、盐碱化加剧威胁处于高发态势,甘南,临夏及河西地区的湿地受这3个因子的威胁和影响程度较大。

  段昌盛表示,甘肃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刻不容缓。今后,林业部门将着重在加强依法保护、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开展湿地恢复重大工程项目、提升湿地科技支撑力度及强化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保护管理工作力度,使湿地管理与保护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对于促进湿地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段昌盛呼吁,公众可从节约用水,不将生活的垃圾、污水排放到湿地,保护野生的水鸟和鱼类,特别是在鸟类的迁徙季节,自觉地进行鸟类栖息地保护,传承湿地民俗文化,积极参与社区共管,对于破坏湿地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控告等参与湿地保护。(记者 冯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