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甘肃河西走廊不光“运”丝绸还“产”丝绸
新华社兰州11月10日专电(记者王博、聂建江)长期以来,主流观点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将来自中原、江南的丝绸等“国货”运往西域,渠道作用是丝绸之路的最主要价值。近期,学者通过研究甘肃高台出土的魏晋壁画砖发现,丝绸之路不光“运”丝绸,其甘肃段的河西走廊地区也“产”丝绸。
从上世纪末开始,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许三湾遗址抢救性发掘9座魏晋墓葬,出土魏晋时代墓室壁画砖400多块,被誉为“魏晋社会连环画”。高台县骆驼城南苦水墓葬曾出土《采桑图》壁画砖,画面中有一高大桑树,枝叶繁茂。树木左右各绘一女子,一手提篮子,一手在树上采桑叶。类似内容的壁画砖虽然数量不多,但有专家认为,足以说明当时河西地区丝织业有一定的规模。
在高台出土的木简牍衣物疏中,也有关于丝绸半成品的记载,也可作为丝绸之路产丝绸的佐证。在《都中赵双衣物疏》中,载有“故绵六十斤”。“‘绵’既以‘斤’论,就只能是纺织衣物的蚕原料,未纺织前拧结成团状。”高台县文物局局长寇克红说。
高台县文物部门在骆驼城西南发掘出的魏晋壁画砖室墓葬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参与发掘的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该墓葬后室后壁绘有3层壁画形象,表现了由绵而帛、由帛而衣和女仆打理主人衣物准备穿用的过程。下层镶嵌有3块画砖,左右两块画拧结成团状的“绵”,中间绘“束帛”,是一捆已织成“杂彩”或“绵绢”的丝缯品,表明成匹的布帛乃由一团团“绵”纺织而成。中间一层亦镶嵌3块画砖,左右两块各绘一箱子,中间一块绘3件做好的成衣,表明箱子里盛放的是衣服。上层中间一块绘“侍女开箱图”,一女子揭开箱盖,为主人打理衣物,准备穿用。
“这些证据都表明,至迟在十六国时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甘肃河西地区,已经能种桑养蚕,生产丝绸。当时的河西不仅仅是中西丝绸贸易的运输地,也是丝绸的生产地。”寇克红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