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雪域 滋兰树蕙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发展特色教育培养人才纪实

07.05.2017  12:33

  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唐卡,一个个巧夺天工的藏式木雕,一张张绚丽多彩的堆绣,一个个地域风格浓郁的坛城木刻、羊头挂件、南木特藏戏装饰……这些独特的民族多元文化创意产品,都出自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师生之手,令前来观赏者惊叹不已、赞赏有加。

  扎根雪域高原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突出高原生态区域经济学科,积极创建安多藏学特色学科,持续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研发,不断增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多元文化教育传承为内涵,多民族学生和睦共处的合和大美校园,为民族地区发展培养造就了栋梁之材。

突出高原生态经济 服务地方发展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坐落在合作市西南,依山而建,起伏的高山草甸映衬出优美的背景,台阶式的建筑错落有致,宽敞的校园,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富有民族特色的图书馆、舞蹈厅,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融合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的学府。

  学院自1984年建校以来,从最初的帐篷学校到现代化的大学校园,从单一专业设置到涵盖25个本科专业,从只收录甘肃生源,到面向青海、云南、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14个省区招生,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万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3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70%,其中藏族学生比例占40%左右。学院结合我省藏区发展需要,突出高原生态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服务藏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

  记者在图书馆看到,有关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青藏冻土层变化、青藏铁路建设、青藏高原动植物种类等科研与教学书籍,丰富而厚重;同时在4700多平方米的高寒生物化学省级重点试验室里,藏药材、青稞、牦牛、藏羊等青藏高原独特的生物资源及其标本、种子、品种等,多姿多彩;相关研究分析试验仪器,一应俱全。

  据介绍,学院突出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设置学科,形成一批与高原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为藏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服务。高寒生物化学学科立足西北藏区,开展高原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和高原特色家畜选育改良及营养调控三个方向的研究,与兰大、甘农大及甘南州农牧、藏药、环保等单位合作,逐渐发展成为甘南州应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术交流基地、科技合作和辐射基地。

做强安多藏文化研究 传承民族工艺

  游览校园,特色与亮点频频映入眼帘:古香古色的《甘珠尔》《丹珠尔》等藏文典籍整齐地摆放在图书馆,花纹繁复的临夏砖雕门框立在河洮岷文化中心,琳琅满目的唐卡、堆绣、陶瓷、编织、木雕等民族工艺品陈列在展览馆、创意室,独具民族风情的歌舞在舞蹈厅排练,咿咿呀呀的吊嗓子及器乐声在音乐厅此起彼伏……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形成安多藏文化、河洮岷历史文化、民族教育研究等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学院做强藏学研究,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获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培育基地,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学院承担了省部级涉藏科学研究课题共计40余项,其中《赛仓·罗藏华丹文集(1-9卷)》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中小学藏语词典》填补了国内空白;《藏族文学史》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民族聚居区高校藏汉双语教学改革研究”等7项教改获国家民委立项。中国藏学中心和省委宣传部分别在该学院设立《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作站、甘肃省藏文古籍文献编译中心等。

  学院致力于民族工艺、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传承研发,甘南民族风情艺术采风基地成为集艺术采风、学术交流、非物质文化保护为一体的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学院通过社区,寻访到唐卡、堆绣与烫铲、敲铜、编织、木雕等12位藏族民间艺人,授课遵循“由技入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达到掌握知识、熟练技术,从而深刻理解民族工艺文化意蕴,提升审美和民族工艺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开展对甘南藏区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史诗说唱,以及根植于藏族民间的藏戏音乐、风貌独特的乐器(牛角琴、口弦琴、鹰笛)、寺院的法事音乐、僧俗诵经音乐、羌姆法舞音乐等的挖掘研究,出版专著《甘南藏族传统音乐》。

推进藏汉双语教学 打造合和校园

  走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随处可见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裕固族女孩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回族学生与藏族学生谈天说地、切磋棋艺;保安族学生练习藏族歌舞……合和大美的校园气氛浓郁。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注重中华民族传统一体多元化教育,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设置了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历史、数学与科学、政治与经济、语言与能力等5个模块的课程。特别是建立了藏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推进“七化”民汉双语教学模式,即两语基础达标化、主干课程汉语化、藏语课程连续化、选修课程共享化、翻译课程针对化、讨论课程对接化、课程考核双语化,从听、说、读和写四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汉、藏双语水平。同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农牧村的联系,承担中央补助资金甘肃藏区双语教师培训、四川省阿坝州小学藏语文教师培训、寺院僧人培训等项目,培训人数4200多人,强化了学院为甘肃及周边藏区培养双语人才的功能。

  学院改革传统学生公寓管理办法,于2013年开始率先在甘肃高校中全面推广书院制,营造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同一个楼宇(社区)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活动的环境,提高了各民族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学院于2006年、2009年、2015年三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记者王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