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果农“想改变” 折射果业供给侧改革大趋势

21.10.2016  02:07

  新华社兰州10月19日电(记者梁强)尽管费时又费力,每亩地还要多投入2000多元钱,梁瑞军在自家25亩的果园里,还是坚持给挂果才两年的果树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抱有“先把好东西生产出来,取得消费者认可”理念的梁瑞军,在今年这个刚刚开始的销售季,获得很多“回头客”的订单。

  甘肃崇信县黄花塬村农民梁瑞军朴实的想法和实践,在农业专家眼中就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很直接的一个映像。“从去年开始,这三到五年是苹果产业大调整、大变革期,那些种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投入跟不上、市场意识薄弱的果业低产能,必然会被淘汰出局。”面对成本优势不再、多样化水果冲击、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明显以及消费者对果品品质和安全越来越讲究的新形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系教授赵政阳对果农的告诫直接而迫切。

  对水果行业来说,催生供给侧改革的信号愈发急迫,苹果业的转型升级在果业专家们眼中更是首当其冲。“在农业现代化中,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很大,历史欠账很多。现在苹果的栽培、生产模式落后,急待从源头端改造优化。”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陈佰鸿说。

  据业内专家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已达3800万亩。2015年中国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世界的47%和54%,成为全球最大的苹果生产国、消费国。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从去年苹果价格大幅下降开始,苹果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日渐凸显:品种单一、结构雷同,红富士“独霸天下”,比重达到70%;经营管理薄弱,农机使用缺乏,一个人工只能管三至五亩果园,而发达国家一个人工可以管100亩以上……

  “好的不多,多的不好。”赵政阳对目前我国水果行业发展现状做出“不客气”的判断,他开出的“药方”是转型升级,包括调整区域布局、转变经营模式、变革栽培模式、发展品牌化战略,其着眼点就是“省力”。

  日前召开的第三届平凉金果博览会上,记者看到,在全国优质果品基地、同时也是北方苹果种植主产区之一的甘肃平凉,用于果园农药喷洒的简便式多旋翼机植保无人机、开沟器和喷雾机的小四轮果园管理机等,吸引了不少果农的目光,他们积极向经销商咨询问价,表现出强烈的购买欲望。

  为全力加快现代果业发展,平凉市提出要推动苹果栽植由乔化稀植向矮化密植、品种结构由单一向多样化、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效节本型、果园管理由常规管理向集约管理“四个转变”。

  其实,就像梁瑞军一样,“想改变”的新生代果农已经开始探索果园转型升级。甘肃静宁县细巷乡尹红村37岁的果农尹海平,把自家7亩果园改造成矮化密植栽培,1亩地就有220株果树,3米宽的行间距使施肥、割草、采摘等作业的各式农机用起来非常方便。“现在不但不除草,还在果园里专门种草,为的是能产生更多有机质还田,提高苹果品质。”尹海平还尝试不再给苹果套袋,让阳光更多地直接照射,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改用有机肥料,用自然栽培的模式来提高苹果品质,改善口感味道。

  “这样做,苹果个头小了一点、产量少了一点。但我会坚持发展有机苹果,把规模做大来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尹海平对现在做的事情充满信心。

  平凉市委书记郑亚军表示,目前全市已种植苹果243万亩,力争到2020年,苹果面积达到260万亩以上,果树经济林产值突破120亿元,主产区果农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完)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