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最美人物”评选出炉:樊锦诗、刘尚文等当选

14.08.2014  10:40

    新华网甘肃频道8月13日电 甘肃省“最美人物”评选新闻发布会于8月12日下午在兰州宁卧庄宾馆召开。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身残志坚的战斗英雄骆牧渊、“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刘尚文、义务为乡亲们放映电影的村文书孙得兵、普通福利院护理员薛晓慧五名同志当选首批“最美人物”。

    据介绍,根据“最美人物”的类别设置、推荐程序、评选和发布方式,甘肃省“最美人物”分为最美工人、最美农民、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战士、最美村官等,同时将优秀共产党员、模范领导干部设立在“最美人物”系列。

   本次评选活动历时2个月,各地各单位在对本地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全面摸排和筛选的基础上,好中选优,积极向上推荐了187位候选人。评选活动办公室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反复筛选、评议的基础上,由评审委员会审定。本年当选的“最美人物”将作为当年“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候选人。

    甘肃省 “最美人物”的评选将会是甘肃省今后典型宣传工作的新平台,评选营造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浓厚氛围,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最美人物”为榜样,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 (王豪 文/图)

     延伸:最美人物小记

    樊锦诗,女,75岁,汉族,中共党员。敦煌研究院院长。

    她25岁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来到敦煌莫高窟,不畏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默默无闻地把50年韶华奉献给了莫高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考古专家,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作为文物保护专家,她积极倡导运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保护莫高窟,使敦煌石窟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保护体系。作为院领导,她始终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坚持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带领全院职工,经过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把敦煌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管理推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她是敦煌文化发扬光大、敦煌学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光荣使者;是长期扎根边远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默默奉献的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集中缩影;是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众多优秀文化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品格,释放正能量,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优秀典范。

    骆牧渊 ,男,45岁,汉族,中共党员。退伍军人,中盐甘肃武阳盐化有限公司发展顾问。

    骆牧渊同志16岁参军入伍,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先后7次执行任务,累计排雷466颗,被誉为“排雷大王”。后来不幸触雷致残,双目失明。失明后的骆牧渊没有以战斗英雄、功臣自居,而是顽强地开始了盲文的学习,用半年的时间学完了正常盲人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课程,并开始了他的盲文创作。他用盲文创作了260多首诗词,其中72首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报刊杂志发表。20多年来,他没有向组织提过要求,要过照顾,而是坚持自主创业寻出路。他创办了甘肃省首家残疾人房屋开发公司,在经历了创业艰辛后最终获得了成功。他主动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帮助家乡盐业企业转亏为盈。他致富不忘本,心系弱势群体,为4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孤寡老人梁乃义直到老人离世。他心系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学校捐款捐物,扶持贫困学生。他自己创办了“金手杖书屋”,低价发行国防教育教材20多万册,先后接收安置复退军人30多名,个人出资20多万元慰问老功臣、伤残军人、烈士家属50多次。骆牧渊同志报国不矢志,以使命担当成就英雄人生,谱写了一名特等伤残军人雄壮的“圆梦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