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自给自足 快乐养老
在温室大棚里劳作的老人。 本报记者 朱宇鲲
这里是一个县办的敬老院,却更像一个有特色的“农业庄园”;这里的老人不仅衣食无忧、安度晚年,还能干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领一份劳动所得的工资;这里不仅有后勤保障、医疗卫生、安全治保等管理机构,还有17个院民管理小组,日常事务大事不出院、小事自己管,真正实现了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需求。这就是位于乌鞘岭脚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口驿敬老院,他们发展院办经济和以院养院的养老模式多次得到民政部和省上的表彰奖励。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这个不久前刚刚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的敬老院,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马 瑜 朱宇鲲
院民免费养老还可以领取工资
占地309亩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岔口驿敬老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大。跟随向导行走在敬老院里,康复训练中心、洗浴中心、文化活动室、餐厅……处处焕然一新,不仅如此,这里地势开阔,猪羊成群,蔬菜葱茏,老人们有的在活动室打台球,有的在屋前晒太阳,还有一些老人在忙着工作。
见到王守奎老人时,他正忙乎着烧锅炉。抽炉渣、加煤炭、查看锅炉水位。今年65岁的王守奎是安远镇乌鞘岭村人,一直单身,是村上的“五保户”。9年前他来到了岔口驿敬老院,冬季在锅炉房打杂,夏季在“农业庄园”田间锄草、种地。根据劳动时间的长短,他每次可以得到一两张用来统计劳动报酬的小票。
“每个月下来,小票攒到一起,能兑换100元至150元不等的现金。”谈笑间,王守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主要是通过劳动能锻炼身体,赚的钱买个烟、牛奶啥的,还能给自己攒点零花钱。
敬老院深处的几座日光温室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走进日光温室,潮湿的热气扑面而来,80岁的郭世英老人正忙乎着掀开塑料膜,给蔬菜大棚换气。
绿油油的芹菜、翠绿的橄榄菜、长势喜人的大葱……郭老像照顾婴儿般精心呵护着这些蔬菜。
郭世英种了一辈子的庄稼,自从2006年他和老伴儿来到敬老院后,带领四位老人开始学着种大棚。根据劳动量大小,每人还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他们老两口每月加起来能有300元的收入。
“敬老院就是老人们的家,能劳动的都参加劳动。”在韩玉康老人看来,院办经济能让大家在冬天吃上新鲜菜,自己饲养的羊、牛、猪、鸡,能让大家顿顿有肉吃,这些不但改善了院民们的饮食,更激发了孤寡老人生活的热情。
“院办经济”实现自给自足
敬老院院长王进宝调侃自己,说他更像一个“大管家”。
“不仅要考虑老人们每天吃什么,还要筹划来年种植些啥、饲养多少畜禽。”提及敬老院的“家底”,王进宝如数家珍。目前老人们栽种的有小麦、土豆、娃娃菜、温室蔬菜等,年产小麦7万斤,土豆3万斤,油菜籽1.5万斤,娃娃菜4万斤,基本能满足院民日常所需;在养殖业方面,牛存栏22头,猪存栏100余头,羊存栏300余只,年出栏生猪73头,羊75只,产出肉类共22690斤。 据王进宝介绍,院里组织36名身体状况好、热爱劳动的老人参加食堂、养殖区、锅炉房、蔬菜大棚的劳动,并按月为他们发工资,让老人们既锻炼了身体,还有了报酬,一举两得。
“2013年院办经济收入达到46万元,全部用于补充院民伙食,有效提高了院民生活水平。”主管养老工作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政局副局长孔繁寿介绍,之所以给参加劳动的老人提高零用钱发放标准,并发放鸡蛋、牛奶等副食,就是要鼓励院民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作,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老人参与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增强了老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不远处,不时传来牛羊的叫声;地窖里的新鲜蔬菜整齐地码在一起;冷库里存放着牛羊猪肉……这是岔口驿中心敬老院发展院办经济造福院民的一个缩影。
院民之间就像家人一样“亲”
“院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操心,这些院民中,大部分是孤寡老人,管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提及日常管理,王进宝院长皱起了眉头,给大家分发吃肉,都要用小秤分均匀。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院内专门设置了“小组长”,来协调管理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和集体活动。
在活动室,记者见到了今年73岁的关世珍,他便是其中一位小组长,膝下3个女儿出嫁后,于7年前来到敬老院。
“我们组已经连续拿到好几次小红旗了,我说的话大家都听呢。每天就是通知大家早上打扫卫生,参加活动等,适量锻炼。”在和老人们的相处中,关世珍不仅关心身边的院民,还能及时排除老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在老人中间树立起了威信。
对于年过七旬的贾明学老人来说,敬老院更让他留恋。7年前,他在院内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走进他们的“新居”,整洁的房间内,席梦思、衣柜、沙发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贾明学说,和过去在村里的日子比,自己现在很幸福。
敬老院正如一个大家庭,每一位老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他们的“离世”也是院内最不能割舍的情分。
“在一起久了,老人们之间彼此都很熟悉,就像亲戚一样。”王进宝说,每年院内都有20多位老人去世,院内会专门开追悼会,老人们含泪相送。
这个大家庭需要更多关爱
“这是一所目前全省占地面积最大、集中供养人数最多、管理服务较为完善的以藏汉老人为主的敬老院。”孔繁寿副局长介绍,2006年建院以来,通过政府逐年投入、社会持续帮扶、自身滚动积累,已发展为辐射全县、惠及各族困难群众的一家集敬老院、福利院、救助站和残疾人托养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
“院办经济的养老模式初步证明,这个模式还是成功的。”提及敬老院的成绩,孔繁寿说不能忘记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敬老院的前任老院长——张彪。
建院初期,时任敬老院院长的张彪探索发展院办经济有效方法和路子,学种植、养殖,把自己家里的40只羊无私捐献给院里,又用自己的钱买了3只仔猪,利用岔口驿敬老院的现有条件,大力创办了院办经济的雏形。
目前,岔口驿敬老院已经从单纯的养老院发展成为一所集福利院、救助站、残疾人托养中心合建而成的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供养五保对象389人,其中各类残疾人252 人、孤儿17名。有33%是藏族等域内少数民族;其中就有27名80 岁以上老人。
提及今后敬老院的发展,王进宝坦言:“随着老人们年龄的增加和人数的增多,工作人员和经费还是有点紧张,虽然院内的自我管理已经很成熟,但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和爱心人士来关心这个温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