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甘肃农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走笔
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漠上,一座座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建造的日光温室里,新鲜的蔬菜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场。
在陇南文县的高山上,一种珍稀的党参——文党参,在农业专家指导下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提升。
在“薯都”定西,一颗颗马铃薯从育种、种植、防病虫害,到收获、储藏、加工,都有农业专家的全程指导。
在高寒牧区天祝县,科研人员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的优质肉羊,农民养3只这样的肉羊,肉产量相当于养4只高山细毛羊。
……
这是甘肃农业大学绘制的一张专家服务“地图”,这每一项增产、增收的项目背后,都是该校专家教授反复试验的结果。
用他们的话说,只要能端上餐桌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研究对象。为了让这些研究能更切合实际,甘肃农业大学正在让自己的农业专家和“农家院”越走越近。
甘肃有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吴建民常对教师说这样一句话:“农业专家不下地,啥事也干不了。”
在这所农业大学里,鼓励专家教授在田间地头搞科研;而这些专家教授,也愿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农民的增产增收。于是,这里专家教授洗干净泥土就能站讲台,挽起裤腿就能下农田。
蔬菜、马铃薯、草食畜牧业、中药材、优质林果、制种和酿酒原料,是我省确定的农业6大支柱特色产业。
吴建民说:“我们作为省属农业高校,就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我省的农业支柱产业上。我们把这些产业细化,在学校建立了19个创新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颉建明是甘肃农业大学设施农业创新创业科研团队的首席专家,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为我省蔬菜种植业提供技术支撑。
说起设施农业,就不得不提日光温室,这项技术在我省的蔬菜产区被广泛应用。
在河西走廊,“粮菜争地”的现象一直都存在。在有限的土地上,既要保证“耕地红线”不被打破,又要求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矛盾让颉建民团队把目光投向了大片戈壁沙漠。
戈壁滩上别说是种菜,连长草都很难,他们想到利用这些闲置土地建日光温室。
戈壁滩缺少蔬菜生长适宜的土壤,他们就研制出了一种“基质无土栽培”技术,这种基质是由畜禽粪便、植物秸秆等经过高温发酵后,与戈壁滩上的沙土混合而成。
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需要在戈壁滩上开展试点试验。2012年,颉建民团队与酒泉市合作,在当地的戈壁滩上开始建这种无土栽培的日光温室。
农民们有顾虑,这种基质要经过高温发酵,专家走了我们就不会做了,于是团队的专家就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怎样做这种人工土壤。蔬菜种上了,如何浇水、除虫等都是问题,团队专家就把电话留给农民,他们不在时农民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
短短三年,这样的无土栽培日光温室在酒泉推广了一万多亩,农民一亩地年均收入能够达到5万元。在酒泉试点成熟了,这项技术还逐渐推广到了张掖、武威以及兰州周边地区。
同样是日光温室,在陇东地区的环县就有不同的建法。颉建民说:“环县蔬菜产量小,农民收入不高,当地政府希望我们在这里推广日光温室技术。”
于是,团队专家来到了环县,开始着手开发一种“环县日光温室模式”。
经过反复研究,专家们确定了适合当地条件的日光温室结构参数,并根据当地经济情况,选择了成本较低的土墙作为日光温室的围墙。
如今,30多座日光温室已在环县建了起来,随着蔬菜出棚,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对这项新技术产生了兴趣。
翻看这19个创新团队的资料,就会发现他们的研究内容涉及马铃薯、油菜、玉米、中草药、养猪、养羊等我省农业涵盖的方方面面。这些团队的专家,少则七八人,多则二三十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学院,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
以马铃薯创新团队为例,团队的专家涵盖了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储藏等领域,这是农大提出的“全产业链”服务,就是为农产品从种到收到贮藏加工再到市场销售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
科研成果落地,农民收入增加
舟曲县迭峰镇狼岔村地处高山,这里的农民世世代代只种青稞和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都不理想。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开始思考如何用农业技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该校农学院的教授陈垣在调查中发现大山顶上的狼岔村很适合种中药材,研究中草药栽培的他兴奋地找到了村支书。
要想说服全村人更换种植的农作物,不是一件容易事。陈垣带着村支书来到了陇南的中药材产区,领着他看中药材长势,看收购价格。陈垣说:“狼岔村的土壤非常适合种红芪,如果能说服全村人种,我来当技术指导。”
回到村里,陈垣和村支书挨家挨户做工作。2013年开春,村里大部分人家的地里都种上了红芪。
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种药材,心里没底,陈垣就成了村里的“顾问”。这一年,陈垣去了很多趟狼岔村,村里人人都认识他,拉住他就到自家田里看红芪长势。
到了红芪收获季节,狼岔村山高路远,大的药材商不愿意去收购,小药材贩子收购压低价格,这样农民会吃亏。陈垣就带上自己熟悉的药材商,专门来到狼岔村,按照市场价收购了全村人的红芪。
往年的马铃薯每亩地能收入800元,而种红芪每亩地的收入达到了3500元,这让村里人尝到了甜头。现在,狼岔村不仅种红芪,村民们还在陈垣的带领下种起了柴胡、板蓝根等中药材,收入比原来翻了几番。
狼岔村的中药材种植只是甘肃农业大学“舟曲扶贫开发”专项行动的一部分。学校将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舟曲扶贫的重要抓手,引进大型制药企业与该县签订药材收购协议,为舟曲县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农业专家到了田间地头,技术指导是一部分,大量的技术培训也在展开。专家在田间地头培训农民、在当地培训农技人员,学校还举办各类农业培训,邀请各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来到大学更新农业知识。据不完全统计,甘肃农业大学每年都为10万余人次的各地农民、农技人员等提供培训。
经过甘肃农业大学专家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推广,一批农业项目在全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高寒冷凉地区设施延后葡萄栽培技术在天祝等县区大面积推广,实现了种植户年人均收入从1460元到5600元的飞跃;该校研发的微生物凝乳酶与乳酸菌发酵剂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出了8种系列乳制品,大大提升了甘南、临夏相关企业的乳制品加工技术水平;该校与国外合作研发的秸秆饲料化技术,使我省秸秆饲料的消化率从45%提升到了60%,意味着每头牛每天可节省2公斤玉米。
农学院的教授在地头、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在养殖基地、园艺学院的教授在日光温室里,这是甘肃农业大学教师工作的常态。
随着专家教授和农民越走越近,学校开始考虑,为他们开展农业服务建立一个支持机构,让教授们的自发举动变成学校行为。
于是,甘肃农业大学“专家院”应运而生。这个“专家院”与当地政府合作,就设在各个农业产区,就在农家院的旁边。每个专家院都有若干名专家组成,他们为当地农民提供长期、有计划的农业技术指导。
2012年7月,天祝县绵羊产业专家院挂牌,这也是该校首批建立的5个专家院之一。
天祝藏区的牧民养羊,用的是传统的品种、传统的饲养方法。而甘肃农业大学以罗玉柱为首席专家的羊产业科研团队,一直在致力于优质羊种的选育。
2012年专家院一挂牌,罗玉柱就把团队选育的一种增重快、出栏快的新羊种在天柱县松山镇开始试点养殖,芨芨滩村的村民朵占元家率先养了起来,一年下来,他家的羔羊收入就达到了15万元,在专家院和当地政府的共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民接受了这种新羊种。
专家院不仅设在农家院旁,有些还设在了农业企业里。该校的旱作农业装备产业专家院就挂牌在甘肃洮河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专家团队出想法和方案,农机企业将其付诸实践。
赵武云是这个专家院的首席专家,他说:“专家院设在企业,让我们的科研能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短短几年间,这个专家院先后研发出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直插式精量穴播机、小麦铺膜覆土穴播一体机等农业机械,其中一些农业机械已经通过企业生产走进了农户家中。
专家们跑地头时间多了,与教学的时间就会发生冲突。为了让他们上课、“下地”两不耽误,学校实行了错历工作制度,农忙时节尽量为专家少排课或是安排在晚上,农闲时集中时间为学生授课。有些专家为了不耽误上课,干脆把下乡时间安排在周末或者假期。
从2012年开始,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院数量逐渐增多。如今已有20个专家院在全省各地挂牌,内容涉及草食畜牧业、林果业、设施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等领域。
10月下旬,又将有两个马铃薯产业专家院在渭源县和景泰县挂牌,在该校绘制的专家院“地图”上,红色的小旗正在插向全省越来越多的地方。
该校副校长郁继华说:“甘肃的农业要发展,农大人感觉到重任在肩。用我们的知识来为甘肃农业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服务,我们乐在其中。”
【说话】高校也需要“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初来自职业教育。“双师”,顾名思义,就是既是教师、又是技师。“双师”教学的最大优势是:教授的科研成果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变成了农业的增产、增收项目。“双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与技能兼备。
在甘肃农业大学,“双师”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这里的教师,洗净泥土能上课、挽起裤腿就下地,学校也鼓励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
也许有人会说,教书才是教师的根本,老师忙着下地,耽误了教学怎么办。但是农大却并不这么看,他们采用错历工作制度,把教授的一年也分为农忙和农闲,农闲多上课、农忙多下地。
教授常下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现成的农业经验,回到课堂上,因为有鲜活的案例,原本生涩的课本知识也变得有趣起来。这些教授有很多示范课题,学生自然就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在学到书本知识的同时掌握了操作技能。正是有了农大“双师”们的科研项目,才把高校和地方经济发展紧紧联系了起来,让科研的含金量大大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师型”教师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职业学校,高校也同样需要会教课、懂实践的教师,这样才能让高校科研成果“接地气”,才能培养出有知识、能动手的大学生。
作者:李欣瑶(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新闻链接: http://epaper.gansudaily.com.cn/gsrb/html/2015-10/20/content_279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