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互联网+精准扶贫”的甘肃经验
甘肃日报讯(记者 伏润之)记者近日在会宁、永昌等地采访时发现,基层干部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建档立卡”,他们认为,这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以互联网为手段能够将扶贫真正做到精细化。事实上,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扶贫是我省独具特色的经验,已经形成统一规范的建档立卡工作链条和运行体系。全国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上对甘肃这一经验给予了肯定和推广。
谁该被扶贫?有多少人需要扶贫?这些“大账”过去很少有人说得清。现如今,我省创新运用大数据平台顺利解决了精准扶贫的这一“卡脖子”问题。据介绍,我省创新完善“12345”贫困人口认定机制,通过“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告)”的识别流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识别和认定扶贫对象,在摸清底数、找对“穷根”的基础上,实施靶向治疗、精准帮扶。通过规范公示公告、定期“回头”整改等活动,核实完善了2013年底552万、2014年底417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精准识别出2015年度计划脱贫的26万户、110万贫困人口。
贫困人口的收入状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如何监控这一过程是精准扶贫管理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我省成功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互通的扶贫信息网络和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的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从去年6月开始,将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信息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同时,将涉及“1+17”精准扶贫方案的25个省直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设计成数据信息,分为户、村、县三级录入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识别人口精准度与政策措施的准确度相统一。同时,大数据管理平台与卫计、工商、财政等行业部门数据库实现对接,打破了行业之间的政策壁垒,消除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使相关扶持政策能够协同高效地落地见效,实现精准扶贫全过程、动态化、互证式管理。
不但如此,我省还把运用统台账图册的管理方式和大数据平台的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绘制村级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等系统直观反映贫困状况、脱贫需求、扶持举措、攻坚目标和进展情况,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大数据还明确细化了贫困县退出的1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的13项指标、贫困人口退出的7项指标,通过村、乡、县、市四个不同层级的验收,确保了脱贫验收的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