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专题报道我校李金平教授
《甘肃日报》记者采访李金平教授
9月16日,甘肃日报第5版以《李金平:退休前我一直会做一件事》为题对我校李金平教授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全文如下:
李金平今年37岁,博士毕业后的10年他都在兰州理工大学度过。
他是该校能源与动力学院的一名教师,也是学校西部能源水环境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李金平说,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退休前一直会做这一件事情。
2004年,李金平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在此前,导师推荐的工作多在发达城市,偶然一次回母校的机会,李金平听说了兰州理工大学要做太阳能方面的研究,就是这个原因让他留了下来。当时,兰州理工大学虽然有太阳能方面研究的意愿,可是学校既没有相关研究团队,又缺少科研经费支持,李金平的研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
2005年初,李金平和两个青年教师组建了“太阳能与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学科团队,研究的方向是李金平调研了甘肃很多地方后确定的,叫做“太阳能恒温沼气技术”。
李金平研究的这项技术,听起来倒不复杂,就是用太阳能的热量帮助沼气池恒温,从而稳定产气。
一项听起来并不复杂的技术,李金平却说退休前一直都会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原来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复杂。
先是沼气池要做多大。传统国家推广的沼气池是6立方米,建在地下。这样的好处是不占地方,但是出废渣比较困难,而且北方温差大,沼气池在冬天容易冻裂。
李金平团队经过反复研究,发现经过太阳能加热,2.2立方米的沼气池就完全可以满足一户农民全家的用气量。所以,他们制作的沼气池体积减小,而且从地下转到了地上,这样沼气池出渣更容易,使用寿命增长。
李金平还有更多的想法:用这套系统提供家庭用的生活热水,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热水循环来实现农户家庭内部的洁净取暖。他说:“我认为农民生活现在最缺的是一种清洁能源,如果他们家里有燃气、有热水、有暖气,那么和城市人生活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李金平想通过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农村产生的所有有机垃圾废物都能成为沼气池的原料。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村环境问题,沼渣和沼液也能充分利用,使用价值和环境价值可以实现双赢。
李金平的这一技术目前已在兰州、陇南等地试用。同时,已有北京一家公司开始和李金平团队合作,他们将每年投入资金支持研发,并逐步将这一技术产业化推广。
除了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李金平认为自己更重要的角色是一名老师。
他在教授本科生课程“工程流体力学”时,使用双语教学、实例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阔学生眼界。他注重“学以致用”,通过“理论+实验”的方法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兰州理工大学实验室和皋兰县阳洼窑小学实验基地,积累了很多经验。
李金平说,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我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让我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人。
李金平教授,2004年11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多项;在我校空白学科领域建成硕博士培养实验室两个;研发和示范的太阳能恒温沼气池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金平教授是甘肃省委组织部2004年引进人才、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三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甘肃省委组织部2010年度“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资助人选”和2011年追加经费资助人选。2012年,他荣获第十六届“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他又成为甘肃高校飞天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