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甘肃文化资源开发开放创新升级版
“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质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这是四年多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里的表述,就是说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之所以没有转化成巨大的发展优势,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体质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不带任何偏见地说,虽然我们在破解“体质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从今天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处于“资源强势、开发弱势、效益低势”的状况。文化产业实际收入在甘肃就本来比较小的GDP总量中仅占不足2%,与云南等省文化产值在GDP中占有6%左右的贡献率来看差距还较大。《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CCI—DI)》显示,甘肃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敢问甘肃文化再开发的路在何方?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是加快打造以敦煌文化为龙头的河西走廊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开放创新升级版工程。敦煌文化是世界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吸引世界眼球的聚光灯,更是甘肃乃至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引擎。因此,敦煌文化仍然蕴藏着潜在的价值张力,敦煌文化的开发开放,必须要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走出现在平面性经营的怪圈,要让世界顶尖级的城市战略规划家来进行顶层的设计,要通过国际间的实质性合作概念打造敦煌文化产业宏大工程。
二是加快打造以《读者》文化产业为龙头的兰州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开放创新升级版。《读者》杂志销量世界前茅、亚洲第一,始终发挥着其独特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效应。《读者》杂志一路走来,之所以能够让世人喜欢,靠的就是办刊理念、靠得就是刊物本身的质量。甘肃的出版界、编辑界,很早地就应当反思自己的刊物为什么总是处于一种“无声无息”的尴尬境地,而独树一帜的《读者》杂志,总是漂洋过海、跨越时代时空地在世界遨游,为什么。真的该到多问几个为什么了?他山之石、你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为什么我山之石,不能攻玉呢!为什么留着青山在,就是没柴烧呢!因此,只有靠相互交流、相互总结、相互协作,才能逐步缩小差距。
三是加快打造以伏羲、麦积山、大地湾、崆峒山、农耕文化以及南梁革命纪念馆为主的陇东南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开放创新升级版工程。伏羲,三皇之首,人文始祖,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了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麦积山,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东方雕塑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地湾,为把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再向前溯延3000年,提供了难得的支撑;崆峒山,为天下道教第一名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农耕文化开启了华夏耕作文明的先河;南梁革命纪念馆已成为空前的革命传统教育圣地。
天水、平凉、庆阳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追根问祖朝觐圣地。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陇东南特色文化资源的经营,仍然是要通过把这些景点的价值理性内在地连接起来融入到区域性板块中,赋予新内涵,尤其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域,要在再凝练内容、再转变原来传统性推介方式上下功夫。
四是加快打造以临夏、甘南文化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开放创新升级版。甘肃是民族宗教文化的“大观园”,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41万,占全省人口的9.43%。甘南和临夏分别是我国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文化交流中心,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临夏州被誉为“东方的小麦加”,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宗教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花儿”、“香巴拉”等软实力的硬指标优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文化先于文化走出去,让文化旅游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让文化元素走进融入现代工业产品中。甘南的牦牛肉、奶、藏绵羊肉是世界上最好序列的,特色肉奶文化产业,最容易成为品牌,最容易做成较低成本的振兴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升级版。
(作者系甘肃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