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教育:瞄准短板发力 深化长效脱贫

27.02.2016  22:33

在革命老区庆阳,至今仍有三成以上的农村适龄儿童没有幼儿园可上。家长到县城租房陪读导致耕地撂荒,开支增大,家庭返贫。此外,近五成的初、高中毕业生因为贫困等原因无法继续升学又难以就业,贫困面不断增大。这样的困局正是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深化改革,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已经成为甘肃教育发展乃至扶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环县潘家掌村在县城的最东边,要送孩子去县城上幼儿园,村民张永勤需要翻过两座山,从另外一个乡镇乘公共汽车才能到达。赶上大雪封山的时候,摩托车出不去,只能徒步翻山。

(环县潘家掌村村民 张永勤):“咱们这直接是没有(幼儿园)可以上,哪怕差一点的学校把娃娃放下都没有。没有那个基础。

本想着能有人帮忙带着孩子在县城读书,可是张永勤夫妇的父母身体不好又不识字,只能他们自己去县城陪读。这样一来,家里的二十亩山地便撂荒了一半,种地的收入自然就减少了。这一大家子的生计全靠丈夫耿喜红抽空打零工维持。

(环县潘家掌村村民 耿喜红):“(每个月)挣两千来块钱嘛,直接没有存款,仅仅能维持(生活),有时候还维持不住。”

耿喜红一家四口就租住在县城东边不足20平米的小屋里。这个院子里住的都是从乡下到县城陪读的家长,一共26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因为陪读而变得生活困难。

(陪读家长 原鉴):“现在这个娃娃念书像我们农村来说,对这个娃娃念书是第一项最大的工程。(记者:能收入多钱一年?)我一年像一个人只能收入3万来块钱。(记者:城里面开销一年多钱?)城里我们五口人一年最少三万五。

(环县教育局局长 张明君):“(在村里)家里这一块尽管收入比较低一点,但是开支比较小。(村里)有好的学校上,把家长就解放出来了,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挣钱)。”

按照规划,2015年到2020年,甘肃省要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并按照每个学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潘家掌村的154名适龄儿童终于要有自己的幼儿园上了。到2015年底,环县已经在2000人以上的贫困村建立了20所幼儿园。

(甘肃省教育厅厅长 王嘉毅):“乡村教育办好了以后,乡村孩子就不再来城里上学了,他的父母也不用来城里陪着他上学了,这样既节省了他上学的费用,又接受了优质教育,更主要的是他的家长就可以安心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

今年18岁的何兴霞是环县杨东掌村人。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她初中毕业便面临辍学。

(环县职业中学学生 何兴霞):“上高中还需要交学费,需要钱的地方特别多,但是我家里又特别贫穷,所以到环县职专不用交学费,感觉很划算。

按照国家政策,环县职业中学贫困学生可以享受四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向农村户口学生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助学金,连续享受两年;

二是农村户口学生免收学费,3年共计免费6000元;

三是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享受国家资助1500元;

四是建档立卡的农村户口贫困学生家庭,每人每年享受3000元补助。有了这些好政策,何兴霞一分钱没花就从职业中学学成毕业了。

现在她签约到了深圳一家公司,月工资可以达到4000多元。在环县,每年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占到当年毕业生的近一半。只要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致富,就可以带动整个家庭一起脱贫。

(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范鹏):“长期积累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教育欠发达,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造成城里孩子可以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而乡下的孩子从一开始在起点上就显得很不公平。把教育扶贫作为斩断穷根的源头工程,这是甘肃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突出问题,弥补明显短板的有力举措。

甘肃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