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无人机增雨(雪)作业 祁连山等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中新网兰州3月23日电 (记者 冯志军)3月23日,是第61个世界气象日。甘肃省气象局发布消息称,去年甘肃在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23个架次实飞,其中6次为人工增雨作业飞行。当年祁连山地区共增加降水约7.07亿立方米,区内积雪面积、植被覆盖、内陆河水系径流量较上年同期显著增加。
最长飞行航时5小时43分,最大飞行高度6500米,人工增雨作业试验飞行穿越了祁连山山脊腹地,并到达云中过冷水丰富区,遭遇飞机积冰。据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满足人工增雨探测作业的时间和升限要求,能够适应祁连山复杂地形条件,在增雨条件下实施夜间飞行作业,开创了无人机增雨作业的先例。
图为甘肃人影部门开展地面增雨(雪)作业。(资料图)甘肃省气象局供图据介绍,甘肃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生态修复效果显著。在祁连山重点生态保护区,进一步丰富人影作业手段,作业期增加5个月,作业期延长150天,实现祁连山全季节作业和针对性作业。去年祁连山飞机增雨作业10架次,飞机作业架次为常年5倍。
连续多年来,甘肃对石羊河流域等重点生态区开展大规模人影作业。2017年石羊河民勤蔡旗水文站断面过水量达3.38亿立方米,达到流域重点治理目标。2019年蔡旗过水量达4.01亿立方米。2011年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约8.6平方公里的水面,2016年水域面积扩大至25.16平方公里。
作为西北区域人影作业指挥中心所在地,甘肃是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人影作业最早的省份之一。追溯历史,300多年前该省民间就有使用土炮防雹的传统,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经过近60余年的发展,甘肃人影在抗旱增雨防雹、森林防(灭)火、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年初,甘肃成功首飞中国首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Ⅰ”,这标志着其无人机在人工增雨(雪)工作中的技术和手段实现了突破。在探索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空中增水的同时,甘肃亦延续着传统地面作业,有效保护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逾四成。
据甘肃省气象局介绍,甘肃每年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约30架次,增水量约10至13亿立方米。每年实施地面人工防雹增雨(雪)作业1000至1500点次,耗弹量4至5万枚。保护农田面积5.9万平方公里,防雹效益4至5亿元左右。
近年来,人工增雨不仅及时保障了甘肃各项重大活动,还助力森林灭火和抗旱救灾。如:2016年甘南州迭部县达拉林场发生面积达180公顷的森林火灾,后开展人工增雨,火区降水量达刷新当地3月中旬降水量气象纪录;2018年春季以来,金昌出现严重气象干旱,周边多地联合开展地面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
甘肃省气象局表示,今后将开展甘肃高性能人影作业飞机增雨作业,实现常态化全年飞机人工增雨;在祁连山区及周边区域内增加作业覆盖率;继续开展祁连山外场试验,发展祁连山地形云增雨(雪)技术;推进无人机人工增雨试验,发挥以无人机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新技术在祁连山生态修复中的积极作用。(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