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影视的精准突破(图)

23.09.2015  14:34

  中国兰州网9月23日消息 精准扶贫开启了扶贫攻坚的新模式。精准扶贫理念的延伸,也大大推动了我省文化、影视事业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老电影工作者,我亲身经历了在精准发力中,影视事业的发展变化。抓人才重培养重发现人才是基石,只有有了人,一切才成为可能。

  根据省委宣传部的要求,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省文联、省电影家协会、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在摸清影视机构创作人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省第一个影视创作人才信息库。不仅为我省影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研究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为满足市场需求,搭建政府、影视机构、创作者信息交流,提高创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实施陇军人才战略,就是要在内挖潜力、外引智力上下功夫。用外援带动本土,不断提升影视人才的能力和视野,打造一支能够充分挖掘甘肃题材、西部元素,形成中国立场、世界表达的影视陇军。

  徐鸿钧是我省培养出来的本土导演。曾拍摄过电视剧《走进香巴拉》、电影《云中的郎木寺》等作品,是个较有悟性的导演,曾多次获得奖项。为了总结推广他的经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专门召开了“徐鸿钧影视作品研讨会”,出版了他的影视作品评论集。这不仅扩大了徐鸿钧的影响力,推广了他的经验,也通过研讨会使他的创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各种培训,如今,不仅我省的导演队伍在不断加强,编剧、摄影、演员、录音、灯光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支富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影视队伍正在形成。

皇甫神医》剧照

   抓作品重坚守重创新

  优秀的剧本是成功影片的灵魂。打造以西部片为主要内容的影视剧,演绎西部文化,讲述西部故事,展示西部环境,反映西部风情,推崇英雄主义,追求壮美风格,已经成为我省影视界的共同追求。

  抓重点,全程跟踪。为了提高作品质量,我省出台了《西部影视剧本实施办法》《甘肃省影视剧品牌建设规划纲要(2014-2016)》,对重点作品实施跟踪对接。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和“70、80”陇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选题为例,从作品选题开始介入,对其立意、创作、资金筹措、拍摄、编辑、宣传直至发行,进行全过程追踪、引导、关注和扶持,以提高其质量,赢得市场契机和社会认同。

  抓征文,实施重奖。从2014年起,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已先后推出了两期影视剧本征文。征文突出了西部影视的特点,强调了取材于历史的经略西域,中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变迁等重大事件和当代西部建设的鲜活实践的特色。两期征文共收到影视剧本244部,评选出优秀奖4部、创意奖8部,潜力奖12部。为了体现重奖,优秀奖奖金从每部2万元提高到了每部5万元。

  对优秀的完成片也实施重奖。曾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纪录片《河西走廊》获奖金100万元,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电影《甘南情歌》获奖金90万元。在农村院线发行过万场的《腊月的春》《金色曼陀罗》也分别获得20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

  我省各市州也纷纷推出影视摄制的优惠政策,从而大大推动了影视的繁荣。以庆阳市为例,仅今年一年就摄制完成电影6部,其中《我和妈妈》《红盾先锋》《血样年华》《杏乡姊妹花》等达到了一定水平。

  抓研讨,坚持创新。近年来,我省举办了多场各种专题影视剧本研讨会,不仅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也有力地促成了剧本创作者和影视制作机构的对接。西部类型影视剧本工程建设研究会是一次探讨“西部影视”观念的交流大会。在这个会上,电视剧《悬崖》的编剧全光勇、《完美婚姻》的编剧莫伸等40多位专家进行交流探讨,为甘肃人才写西部,全国人才写西部,世界人才写西部打开了一条重要通道。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