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人饮工程上山润民心

22.09.2014  13:37

山里头陡不过大关山,川儿里干不干张家川。”甘肃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花儿”艺人王成科唱出了张家川人以前吃水“山高水远”的“枉然”。

张家川县,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当地群众说:“虽然这里叫张家川,但这里没有川,几乎全部都是山。”这里也是黄土高坡最干旱的地方,靠天吃水就是祖祖辈辈解决饮水的方式。

从畜驮人挑到自来水入户

据了解,以前的张家川县部分乡镇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普遍含氟量超标,饮水难、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一直是巨大困扰。全县总人口33.25万人,据2005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当时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0.1万人。

今年59岁的肖克成是张家川县木河乡高山村村支书,从6岁开始他就和大人一起去山里挖水吃,挖泉掏坑找水喝的日子他过了整整4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家里有了水窖,每家每户都要赶着自家的牲畜去驮水,但是每年光拉水就要花1000多元,成为贫困农民家庭的一大支出。

那时候我们全家人半夜两三点就要去两三里外的沟渠排队挑水,来回就要走一个多小时,去晚了就得等到天亮。”肖克成回忆起当时挑水的场景时充满了无奈,“那时候挑回来的水全是黄泥色,沉淀一段时间才勉强能用,雨水充足的年份还好,干旱的年头连人吃的水都不够”。

终于在2011年,张家川村庄接通了自来水,供水管道穿过黄土高坡成功的嫁接到了农民家里。住在山上的农民轻轻拧开水龙头,清凌凌的自来水就缓缓流出,一年只需交100多元水费。

据统计,张家川县已经累计解决了19.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通村率达到了100%、入户率达到了82%。

三分建、七分管”确保群众长期受益

不仅要让农村群众喝上水,还要安全饮水。”张家川县县委书记刘长江说道,“三分建,七分管”,张家川县通过加强水质监测和运营管理,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吃水安全。

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要求,张家川县建立健全了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县有饮水供水站、工程有供水管理所、乡镇有供水服务站的三级运行管理模式,做到户有故障半天排除,村级管网一天排除,主干管道两天内排除。

在水费收缴方面,统一实行“计费到户、收费到户、管理到户”的收费方式,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3.90元/吨标准,为用户统一安装智能水表,由用户到所在服务点收费大厅缴费,达到“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使老百姓吃上“明白水”,交上“公道钱”。

在张家川县水质检测中心,记者看到这里的工作人员正通过对水源水、净化水、用户水、末梢水进行21项指标的检测检验,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洁净。当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中心的大屏幕上正显示着水源地水库的图象,对水库进行着24小时监控。

张家川县水务局局长马彬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大民生水利工程,我们必须要把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好、管理好,使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受益。

安全饮水工程改善农民生活

今年25岁的高山村村民马六斤说:“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母到山下沟里的泉眼口排队担水,现在再也不用去担水了,我们家在外地开了个小饭馆,每年还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呢。”自来水入户不仅为当地农户解放了劳动力,还让地里的粮食和家里的牲畜都有水喝了,让当地农民的收入有了保障。

以前每个家庭必须要用一两个劳动力专门打水,现在自来水到了家里,儿女们可以出门打工挣钱了,你看我们家房子都新建起来了。”肖克成指着自家新建的房屋说道。

来自水利部的统计显示,自2005年我国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全国累计建成集中供水工程37万多处、分散供水工程130多万处,解决了4.1亿农村居民和3200多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5年的40%提高到2013年的73%。

到2015年底,纳入“十二五”规划的2.98亿农村居民和415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得到解决。届时,我国农村供水将实现从解决人饮困难到饮水安全,从“小型分散、低标准、小规模解决时代”到“集中式、高标准、大规模水厂时代”的转型跨越。

现如今,张家川县农民的生活正如王成科自己写的“花儿”歌词里唱的一样,“人饮嘛工程者水上了山,甘露水润活了心田。关山上松柏青又青,张家川绿色(着)绕城……”(曹树林、王文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