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引洮工程引水解“渴”圆梦旱塬群众
新华社兰州12月29日电题:甘肃引洮工程引水解“渴”圆梦旱塬群众
新华社记者张钦、张玉洁
29日,甘肃引洮工程一期供水在奔涌一天多后,终于抵达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总分水闸,分三路向旱塬腹地进发。旱塬群众半个多世纪的引水解“渴”梦也随之实现。一项规模远不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何令许多旱塬群众倍感牵挂,又如何助民解“渴”?记者展开追踪采访。
半个世纪两度上马 解渴工程最让人牵挂
隆冬时分,76岁的定西市安定区内官镇老人李炳章特地拿了一个铁碗来到引洮渠边,盛一碗洮河水,一饮而尽,喜极而泣。他说:“我的福气大,终于盼到了洮河水。有水才是铁饭碗啊!”
这是一个多月前引洮工程试通水时,记者看到的一幕。干旱少雨的甘肃中部地区,曾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年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三成,蒸发量是降雨量的七八倍。许多百姓像李炳章一样,渴望引水润旱塬。
“引来洮河水,再造米粮川。”1958年,第一次引洮工程启动,当时陇中地区常年动员10万多民工参加会战,最多时达到16万人,有2400多人死亡。但仅靠一腔热情接引不到幸福水,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工程在1961年被迫停工。
“老引洮”停工后的半个世纪,从国家到民间,重启引洮动议不断。2006年11月,引洮工程再次启动,而景象已迥然不同。就在李炳章的家门口,记者曾经看到,没有人潮涌动,年轻的建设者们操纵一列火车般的隧道掘进机,两层楼高的巨大刀盘隆隆转动,碎石土块飞速传送出去,一块块蜂巢状水泥板铺在洞壁上,十几公里长的隧道一次成型。
甘肃水电工程局副局长、白银市会宁县人曹利俊过去每次从引洮工地回家,亲戚朋友都会关切地问他:引洮快通水了吗?什么时候能通?他说,外地朋友很难体会到引洮工程在旱塬百姓心目中的分量,那是生命工程、解渴工程、圆梦工程。
规模最大难度最大 工程施工零死亡
引洮工程是甘肃规模最大、投资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而令许多建设者难忘的是,这项工程也是甘肃兴水治旱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
一项数据表明,长达110.47公里的引洮总干渠,有87.22%是隧洞,是甘肃隧洞线路最长的水利工程,其中最长一座隧道超过18公里。而工程沿线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这里山脉纵横,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隧洞施工不断遭遇涌水、涌沙、挤压变形等险情,竣工期限一再延后。
2012年底,引洮工程一期仅剩总干渠7号洞内几百米的山体,就要全线打通。然而,这段地方不断涌出大量含水泥沙,就连国内最先进的隧道掘进机也陷入其中无法进退。原来,这里碰到的是业界公认“谁碰上谁倒霉”的世界性难题:含水疏松沙岩地质构造,俗称“地下泥石流”。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李建雄说,世界性难题“逼”着大家填补空白,首次在水利建设中采用冻结法,通过一系列工程举措,一点一点冻住含水疏松沙岩,最终像愚公移山那样打通了隧洞。
难题频现,但引洮工程却始终保持施工零死亡。甘肃省引洮建设管理局局长路泽生说:“我们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是不折不扣地把安全生产要求落实到位。”
优化解渴方式 打造最严格节水型社会
据了解,引洮工程两期全部建成后,有望每年向11个县区的425万人口供水5.5亿立方米,陇中千百年来缺水情况将得到改观。同时,陇中地区也在打造最严格的节水型社会,力求不浪费一滴来之不易的引洮水。
10多年前立项论证之初,引洮工程被定位为“农业灌溉工程”。但随着观念转变,引洮一期通水后,供水70%属于非农业用水,农业用水被压减到30%。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郭永昌说,占七成的非农业用水,首先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其次为生态用水、工业用水。大幅压减农业用水,一大原因是以覆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在陇中一带普及。
甘肃省水利厅厅长魏宝君说,旱塬百姓有着悠久的节水传统,在引洮通水后更应继续发扬。甘肃将通过建立水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工程受益区建成最严格的节水型社会。(完)